【丁雪峰专栏】艺术在于创造
相关推荐
-
美即典型:艺术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艺术内容的美表现在它的具体性.感染性.独创性,要求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和表现做到形象丰富.情感动人和远见卓识. 要使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达到自由,使现实生活的合规律性与艺术家的实践的结合目的性 ...
-
薛永武:人才美的标准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人才美的价值是历史的,又是发展变化的,既有恒常客观性性的一面,又有易变差异性的一面.作为每个人而言,要敢于追求人才美的价值:作为政府和社会而言,应该大力倡导人才美的价值,营造一种尊 ...
-
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表现的统一
肖旭 什么是客体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客体再现",就是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如实地描写事物的客观形态,使客观的现实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之中.所谓"表现",则是艺术家 ...
-
什么是艺术美。
人们观赏一幅人物画,尤其是工笔人物,一般人的欣赏标准就是赞誉画的"像真的一样",这类画是普通人接受并喜欢的作品.其实对时人来说,这还不是对艺术的赞美.因为他所赞美的只是对反映在画中 ...
-
陆建国《覆光水色动清影》观后感~~檀力
中国画这一最注重思想哲理与精神内涵的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为什么21世纪以来其艺术特质却变得模糊不清了?什么样的创作才是真正的创造,哪些只能算抄袭模仿?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美的作品,而这种美是停留 ...
-
艺术在于创造
创造性是艺术美的灵魂.艺术要创新,要独树一帜,这也是平庸艺术家或天才艺术家的主要区别.艺术家要有深厚的生活阅历,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现实生活的真髓,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感情.然而,艺术家如果不善于分析 ...
-
刘德龙艺术专栏:张大千泼彩艺术的创造与局限
1967 張大千 <瑞士雪山> 张大千泼彩艺术的创造与局限 刘德龙 [摘要]:泼墨泼彩艺术以"泼"的方式,摆脱艺术创作中理性与程式的羁绊,在偶然的效果中发现.寻求 ...
-
【丁雪峰专栏】精神、文化是艺术之魂
各种形式的中国画教育.培训,课程结构.次序.进度如何安排,似乎并不是问题.然而,要增加技法性课程的文化含量和科学性,却非易事.因为,相当一部分老师在文化和专业素养上的浅薄,是令人担忧的.中国画的创作队 ...
-
【丁雪峰专栏】从全国美展作品看艺术想像力和造型表现力
看到微信朋友圈13届美展中模仿照片的作品,这是艺术想像力的缺失,是造型表现力与艺术想像力的脱节.这种情况是近些年全国展览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画画的人并不一定为一些浮泛的表现形式所激动,而是为求其具像, ...
-
【丁雪峰专栏】慌乱不堪的根源在于人心
现在社会纸醉金迷,人们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一般人逃不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名利二个字牢牢套住.在名利关系方面,人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 ...
-
【丁雪峰专栏】资本经济时代艺术与以往的不同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在变,变化很快.作为一个艺术家你有没有想过资本经济时代艺术与以往的不同? 画家吃老本的时代已经过去,老的一套见的太多,使人厌倦,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停滞的艺术,浮浅的艺术,固 ...
-
【丁雪峰专栏】制约艺术环境因素
经常有人讨论中国画创作环境的问题?这涉及到许多方面,错综复杂,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诸如管理体制.社会风气.画家素质.市场规则等等,不是一两千字可以讲的明白.现从管理.画家及市场三个方面作一些简单分析. ...
-
【丁雪峰专栏】艺术家全部的意义就在于思想
人是什么?人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再脆弱不过了,不需要费很大的力,随便一点天灾人祸就可以摧毁.不过,人却是一粒能思想的微尘.由于有了思想,人就比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因此,人能认识.探索宇宙.所以, ...
-
潘天寿:艺术讲创造,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潘天寿(1897-1971) 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早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经亨颐.李叔同指导.1923年至上海,常请教于吴昌硕,受其器重.先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