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对梦的认识:脏气内虚,则外邪易入,使魂魄不舍而发梦之故!

道医对梦机制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认为梦境的形成与脏腑的阴阳偏盛及脏气的盛衰有关,如《素问·方盛衰论》指出产生梦的机理皆因“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灵枢·淫邪发梦》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并认为梦与魂魄的安舍有一定关系。正常时,魂是依附于神的,如《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论述了魂魄与神的关系,如神不守舍,则魂魄飞扬。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因此,梦与心、肝、肺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与胆也有关联,因胆主决断,胆虚不能决断致魂魄不定而成梦。梦与喜、怒、悲、思、恐五志亦有一定的关系。因心志喜、肺志悲、肝志怒、肾志恐、脾志思。

所以《灵枢·淫邪发梦》说:“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表明了梦与五脏的关系。总之,梦与五脏,尤其与心、肝胆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是因为梦的主要原因是神不守舍、魂魄离位之故。

此外,梦与心肾不交密切相关,梦为心肾不交的四大症状之一。正常时,心肾水火既济坎离交泰,如心肾阴阳失调,可导致心肾失交、水火不济,则易出现多梦。另外,脾主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脾也有关联。对异常梦的产生机制,《黄帝内经》除强调脏腑的虚实盛衰等内源性因素外,还重视外邪所致的因素。如《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灵枢·淫邪发梦》也说:“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峁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膀胱,则梦溲便。”

提出了梦的发生不仅与内脏的虚实密切相关,而且与外邪的客入也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体脏气内虚,则外邪易入,使魂魄不舍而发梦之故。中医最早的病机专论《诸病源候论》也指出病理性梦的产生是在脏腑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外邪客入所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