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胃热、胃寒二方】

慢性胃炎方

1、竹茹清胃汤加减(胃热症):石斛10克,麦冬15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公英15克,芦根30克,竹茹3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溃疡偏热者。

症见: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

如服清胃散太过。按我常用口舌生疮,吐血及牙缝出血。

清胃散加减:升麻10克,黄连10-15克,黄芪30克,生地30克,丹皮6-10克,石膏30克,可加芦根30克,夏枯草30克,马鞭草20克。

煎水300毫升,分早中晚温服。

1、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
2、蒲公英味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品。
3、白芍、枳壳、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
4、石斛、麦冬滋养胃阴。

诸药合用清胃消炎、疏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于消化肠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故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偏热者有效剂。
加减:
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10克,玄胡15克。
十二指肠溃疡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
口渴者加  石膏15克。
渴止即去之,便秘者加瓜蒌米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煎水服,煎水服,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2砂半理中汤(胃寒症):清半夏10克,制香附10克,高良姜10克,炒只壳(只实)10克,砂仁10克。
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次。

功效: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症,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肤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暖气或吐涎沫,腹胀满,痛引起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用法:用砂锅加水浸泡药材,砂仁后下。

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胃,可做肺胃痛之主药。
2、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
3、只实:能消心下痞寒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故脾胃痛之主药。
4、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吐后可用5—10剂,打成粉剂,每次6克,每日二次,以巩固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