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以上内容由"悠悠紫云"分享。]张仲景相关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十大圣人(医圣) (第8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医圣) (第4位)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历史名人() (第15位)同年(公元150年)出生的名人:
许劭 (150~195)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
公孙度 (150~204)辽宁省辽阳
郦炎 (150~177)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同年(公元219年)去世的名人:
严颜 (?~219)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重庆市忠县
杨修 (175~219) 东汉末年文学家陕西省渭南华阴
庞德 (?~219)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甘肃省定西陇西县
王甫 (?~219)四川省德阳市广汉
陆绩 (187~219) 二十四孝子江苏省苏州吴中
周仓 三国时期蜀汉关羽部将山西省运城平陆+ 更多公元21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