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的诗性自觉(二)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在管弦乐团中,弦乐声部人数最多。弦乐常被分为五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double bass),演奏人员配置通常是逐次递减,如:16人、14人、12人、10人、8人编制。
弓弦家族里提琴属于弦鸣乐器,其构造分为琴颈和琴身两部分。琴弦一头缠在琴颈顶部的弦轴上,经过琴马另一头固定在琴身尾部的拉弦板上。琴颈和琴身通常用木料制作,琴弦通常用金属材料制作。如今,弦乐演奏者通常右手运弓,左手在琴颈指板上按弦或不按来完成演奏。琴弓一般由弓杆与弓毛构成,后者用马尾制作并紧绷在弓杆上,弓尾的螺丝可以调节弓毛的松紧度。
尽管弦乐演奏是一个双手协同完成的动作,但也有必要把乐者的左右手分开来讨论。弓弦家族是定弦乐器,四根琴弦音高由弦轴缠绕琴弦的松紧与琴弦粗细决定。一般情况下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为五度定弦,倍大提琴为四度定弦,空弦即为定弦音高。演奏者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左手按弦。指板上没有品位,按弦的音准完全依靠听觉,大多数演奏者在学习中要花大量时间来解决音准问题。与其说是在训练手指,不如说是训练耳朵。许多琴童只有灵活的手指,却没有音准的耳朵,所以音准是评价弦乐演奏好坏的基本要求。

音准之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指法。左手灵活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次于右手,五指间的灵活度无名指和小拇指较弱。指法练习目的是要解放手指、提高灵活度。所以手指灵活度也是评价弦乐演奏的标准之一。一个演奏者手指僵硬就是说他好久没练琴或手指不灵活。指法练习除了解决灵活度,也要解决一系列弦乐特有技法,如揉弦,滑奏、滑音、震音、颤音等,这些技法的标准并不是机械的,要根据作品来调整,一个抒情性乐句与一个戏剧性乐句的揉弦频率肯定不尽相同。“有技术没艺术”是对一个专业演奏者最刻薄的贬低之一,就是在指责他虽然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但不能理解作品对此种技巧的内在要求。当然,“连技术都没有”不在评价范围之内。

音准和指法是左手的任务,运弓和拨奏就是右手的工作。偶然也会有反向操作的情况,如一个大提琴手右手按弦左手运弓。弓法即运弓法则,弦乐手需要掌握其法则才能操作乐器。运弓的位置在指板和琴马间的弦上。如同幼年学写字的田字格纸给定一个正常书写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靠近琴马声音尖利、紧凑、增大(近马奏法sul ponticello),靠近指板声音温暖、松弛、减小(近板奏法sul tasto)。初学者运弓往往会跑偏,需要老师时刻纠正位置。为了获得特殊音效,也有在其他位置运弓的情况,如在指板上或琴马上演奏等,但这必须是有所设计和有所控制的。一个弦乐手运弓的位置忽上忽下或犹豫不决,那他很难获得一种稳定的音色,因为琴体共鸣箱的构造决定在琴马和指板间的位置运弓,音色会比较饱满。
上弓和下弓是两种基本弓法。“上弓是从琴弓上距离手最远的地方开始,琴弓横跨琴弦并被不断向上推,直到琴弓另一端达到琴弦。对于那些会导向强拍旋律性过渡来说非常有效。这种弓法总以较软的起音开始,并在音量上逐渐增强。下弓正好相反,从琴弓上距离手最近的地方开始,乐手让琴弓横跨琴弦并向下拉动,直到琴弓的另一端到达琴弦。这种弓法能制造更强、更具敲击感的起音,并且随着琴弓不断跨过琴弦,音量也在不断下降。”([美]皮耶若罗、[美]德罗萨:《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传统管弦乐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必备指南》)作品中,起音强弱以及渐弱渐强的处理直接与上下弓有关,此外运弓过程中速度和力量也是关键因素。

作品中音符有长短、连断,因而又有了连弓(Legato)和非连弓(Non legato)技法。琴弓不离开琴弦的演奏有半连弓(Portato)、顿弓(Staccato)、重断弓(Martellato)等技法,琴弓离开琴弦有击跳弓(Spiccato)、抛弓(Ricochet)等技法,在现代弦乐作品中还出现用弓杆拉奏或敲击等技法。弦乐手们除了用琴弓演奏外,还有运用手指拔奏(Pizzicato)。左手、右手均可拨奏,可拎弦拨奏(Snap Pizzicato)也可指甲拨奏(Fingermail Pizzicato),具体视作品而定,技法各有各的准则和难度,有的技法需要大量时间来练习的。评判一个弦乐手水平高低,其标准之一就是看他能否掌握这些技法。这倒不是以技法论英雄,而是完成作品需要技法来实现。再次请出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来实例说明技法的重要。

帕格尼尼所使用的演奏技巧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对于那些通过古典传统培养起来的小提琴家来讲,简直是魔鬼一般的存在。帕格尼尼经常使用特殊定弦法,达到便于演奏某些音程的目的。他和乐队合作时,常把自己的小提琴G弦定高半个音,从而非常方便地演奏某些特殊难句。这种作法不仅适用于和声需要,也能在空弦上奏出更为辉煌的声音。目击者卡尔·古尔谈到他的运弓:“演奏连顿弓时,将弓毛拧得非常紧,发出像用锤子敲打出来的声音,非常响非常结实;他用弓撞击琴弦的方法,就是通过许多非常小的连顿弓音符将弓准确抬起来,完全是他自己的发明。”在帕格尼尼演奏《无穷动》时,整个乐句用连续上下弓的连顿弓演奏,音准、清晰度俱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弹跳弓。除了在弓根处演奏非常响亮的和弦之外,右手臂一直很靠近身体,弓杆的全部弹性都控制在手腕里。帕格尼尼的持琴方式也与众不同,他的肩膀非常宽,骨骼结构几乎是水平的,琴放在肩上感到他的肩膀就是为持琴而生。帕格尼尼是最后一位不使用腮托演奏的小提琴家。”([英]玛格丽特·坎贝尔:《不朽的小提琴家》)

就技法而言,帕格尼尼为后世职业小提琴家树立了标杆,很多名家都以录制他的作品为荣。尽管有人嘲笑他的作品纯为技巧,但“只有那些不能演奏帕格尼尼的人才诋毁帕格尼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