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那事

文/万南方

邻居家是个有故事的人家。最开始他们家有五口人,身高一米八几杆瘦杆瘦的老爸,身材娇小最多一米五的老妈,再加三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我们都叫他大毛,83年出生,他从小成绩就好,我们学习上有不懂的 问题,总喜欢向他请教,他也每次都耐心地为我们解答;老二是个姑娘,叫二毛,85年出生,和我同年,是我童年的玩伴;老三也是个姑娘,叫三毛,从小就皮肤雪白雪白的,又有点微胖,很可爱,喜欢跟着我们玩,活脱脱的一个小跟班。
       最开始他们并不住在我家隔壁,而是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土房子里。那土房子是我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至今我都无法想象那时在地基并不金贵的农村那几户人家怎会那样盖房子?两排南北向的土房子各住了四户人家。两排土房子中间只有大概一米宽的过道,因此儿时的记忆中仰头看前后排房子的屋檐中间只有一指宽的空隙,再加上后排房子的最东面是一条陡峭的青石板铺成的斜坡。于是乎后排房子的前门几乎是常年不见阳光。正因为这样的环境,吸引了很多和我们这样半大的孩子过来捉迷藏,藏到这四户人家或者在这附近乱窜,其乐无穷。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在这里的一切活动都因为大毛老爸的去世而终止了。 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孩子都多,负担都重。因此在农闲时,家里的劳力总会去附近的铁山、程潮铁矿等处打点散工。大毛的爸爸就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为了节约一块五毛钱的返程车费而去扒车,结果直接从车上摔了下来,当场摔得七窍流血,犹如一朵凋零的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撇下妻子和几个还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世间。
        在当时的农村,封建思想还比较浓厚,大毛的妈妈本来就倍受打击又因为对他爸爸万分不舍,于是乎各种见神见鬼的传说就如潮水般从她口中向四处蔓延。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得世间并无鬼怪,当听见大人们说大毛的妈妈晚上看见他爸爸站在他家土房子上方的门板上,七窍流血后,我们这群小伙伴再也不敢去那排房子里玩捉迷藏、做游戏了。这个故事给我造成的恐惧感一直跟随着我很多年,以至于后来压力大时还会梦见自己在那排房子中乱窜,心里藏着大毛爸爸这个心魔,一直担心他突然出来……
        也正是因为他爸爸的离去促使了他们家快速盖房子搬到了我家隔壁。随着他们的到来,我再没去过那排土房子,以至于那排土房子什么时候全部夷为平地的我都没有一点印象。
        他们成为我们邻居后我们的欢乐就多了。那时候他的妈妈为了养活他们,几乎白天都在走村窜巷地到处收废铁。而我们的爸妈那时候正在铁山忙着做生意。于是乎,我们两家的孩子白天几乎是粘在一起的。在一年炎热的夏季的大中午,十来岁的大毛出了个点子,说是带着我们七八个小伙伴去别人菜园子里偷黄瓜、摘西红柿,那天我们把菜园子里的黄瓜藤扯得稀烂,把西红柿植株踩断了几根,把韭菜踩到了泥里……总之菜园子里像被日本鬼子扫荡过似的,一片狼藉。结果,当天黄昏当大毛的妈妈疲惫不堪地去菜园里摘菜时,看到自家菜园里一片狼藉的情景,一调查才知是大毛干的好事时,回家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那时候农村孩子的零食还比较匮乏。村子里的小卖部除了五毛钱一袋的北京方便面、小锅巴、两毛钱一袋的辣皮子、一毛钱十根的拉丝糖就别无他物了。即便如此,这些零食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奢侈品,因为没有零花钱。于是乎,村子里的几棵果树,就成了我们童年零食的主要来源。二狗家有棵枣树,大眼家有棵柿子树,塌鼻子家有棵石榴树……这些我们都摸得一清二楚。适逢暑假,眼见二狗家的大枣树上的枣子日益变红,惹得我们垂涎欲滴!大概是老天也看不下去了,为了帮我们解馋,到了枣子成熟的季节,几乎每天下午三四点钟都会下阵雨。我们这群熊孩子就都一窝蜂地从四面八方聚到枣树下,也顾不了暴雨,赶紧捡掉落下来的枣子。有那么一天,下午三四点钟居然没下雨,而我和大毛几兄妹已经一起早早地来到了枣树旁候着,心心念念的枣子因为无风无雨,一个也没掉下来。由于枣子的魅力实在太大了,我们之中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捡石子砸枣子。于是我们就开始了用石子砸枣子吃的美好日子。然而,不久后的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不小心将砸枣子的石子砸到了二狗家屋顶的瓦上,把正在睡午觉的二狗给惊动了,他跑出来把我们抓了个正着。从此我们就都不敢去他家门口守枣子了。
        大毛他们一家四口就这样过了两三年,在一年秋季农忙时,大毛的奶奶请来了一位在我们村子口砖厂打工的余师傅来大毛家帮忙收割。这位余师傅是蕲春人,三十多岁,未婚,个子不到一米七,眼睛小小的,看起来非常老实本分。余师傅在大毛家一忙就是十来天,这些天余师傅在大毛家干活也知道了他们的家庭情况,那时不知道他是出于同情还是对大毛妈妈产生了好感。在接下来的几年农忙,余师傅都主动过来帮忙。日久天长,大毛的妈妈见他老实,再加上大毛奶奶的撮合,最后余师傅就留在了他们家,到这时候,他们家终于又成了五口之家。
        余师傅确实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在大毛家任劳任怨,勤俭节约,也没要求大毛妈妈为他生个子女。他一直将这三个孩子视为己出。每天和他妈妈一起出去收废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们两人的努力下,大毛和三毛都顺顺利利地上完了大学,有了好工作和美满的家庭。二毛虽然没读多少书,但也终究是嫁了个好人家,小日子也过得和和美美。随着孩子们另组家庭后的离去,家里就只剩下余师傅和大毛妈妈孤孤单单的两个人了。
        人一闲下来想法就多了,在我老家是非常注重丧事办理的,一场丧事随随便便操办下来就是三五万。眼看着余师傅身体越来越差,年龄越来越大,再加上天天待一起受生活琐事的影响,大毛的妈妈突然萌生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想法,就是要将余师傅赶走,以帮助她孩子减轻负担。这个想法不知道他的孩子知不知道,一向沉默寡言的余师傅终于不再沉默了,他将这些事和村子里的街坊邻居说了。他的老实本分及对这个家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村子里的人也就只能私底下议论议论。
       这事蕴量了一段时间后,余师傅终于还是扛不住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回蕲春了。他回蕲春后,这件事在整个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在私底下说大毛的妈妈心枯。后来也不知道是她抵不住舆论的压力还是有亲戚朋友过来劝导,抑或是余师傅硬是舔着脸皮回来了。终于在去年,余师傅回来了,但是经历过这件事后,余师傅变得愈加的本分老实,甚至沉默了。

(0)

相关推荐

  • 家在安仁,我的乡愁...

    小河弯弯 文/邝慧兰 "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不 ...

  • 散文|王卫霞:青枣记忆

    青枣记忆 今夜,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村西头的那片枣林.     至于故乡的枣子是在哪一天成熟,我倒给忘了,也是今天看到书本里陕西某个村子里的八月十四日是打枣节,才估摸算到枣子成熟是在中秋时节. 依稀清楚地 ...

  • 姥姥家的小枣熟了

    姥姥家有一棵枣树,是那种北方最普通的小枣树.这棵树据说年数不少了,即使姥姥也说不清它到底是哪年种的. 这棵枣树与别人家的不一样,说它不一样,是说它长的地方特别.一般情况下枣树不外乎种在院子里外或田间地 ...

  • 开窗 立秋了

    早上,打开纱窗做清洁,外面那颗枣树,枣子都快长到了窗子边缘,伸手可摘. 这颗枣树,比去年长高了. 仅仅过了一个四季轮回,树还是这棵树,但又与去年大不相同了树叶更茂密,结的枣子也更多了. 也许是我的错觉 ...

  • 第643篇:枣子

    中秋过后,市面上的枣子越来越多.越红了. 一年四季里,琳琅满目的水果,让枣子变得普通了许多. 小时候,农村乡间交通不便,闭塞的小村庄里,苹果.香蕉.梨子算得上稀缺物,花钱买得到的零食又少,所以,每到秋 ...

  • 青草地 | 一声祝福,送给儿时的我,儿时的你

    一声祝福,送给儿时的我,儿时的你 作者/青草地 一路总被无情的时光追着跑,跑啊跑,丢啊丢,儿时的伙伴,一个个,全丢在了梦里-- 还记得吗?那年,那天,我们逃学的事儿-- 二年级时,我们搬到了新教室.新 ...

  • 刘红玉 | 那棵老枣树 (散文)

    那棵老枣树 文 /  刘玉红 (山东潍坊)  家乡的老房子拆迁了,那三间因终日烟熏火燎而墙体乌黑的茅草屋,还有那个小小的石头垒成的院落,都将成为刻在心底的记忆,不时地浮现于眼前,温暖着我的心房. 曾几 ...

  • 那年那人那事1:老师篇

    那时候,我们都是二十岁左右,都经历了艰难的高考冲刺,挤过升学的独木桥,来到这所滨江师范专科学校.转眼毕业三十年了,回首过去,往事历历在目. 终生难忘师专的老师们. 到师专最先认识的两位老师是辅导员和班 ...

  • ​记得那年那人那事……

    记得那年那人那事-- 陈钟樑 1979年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上海举行隆重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会间,会务组中午时分突然通知我:明天给全体代表展示两堂课. 我选择的是初二学生.一堂上的是魏巍的 ...

  • 【三秦文学】马玉霞:【那年 那月 那个人 那些事】(散文)

      征文启事 三秦文学"冬韵"同题作品有奖征稿启事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那年 那月 那个人 那些事 文/马玉霞 95年经别人介绍,结识了现在的儿子他爸,那年的他,帅气阳光,幼稚可 ...

  • 那年那月那人那事

    (236) 那年那月那人那事 我是一个喜欢看历史的人,那年那月那人那事总能给人启迪-- 朱元璋,朱重八,他生活在元朝末年,说实话我对元朝印象不深,只知这个在马背上生活的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后,并没有把自 ...

  • 宣化人宣化事和一幅年画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 被《人民日报》报道

    <祖国处处有亲人>年画. 一幅年画 串起"亲人"半个世纪的牵念 5月1日,宣化万柳公园,天空湛蓝,阳光和煦. 阔别宣化多年的小曦浩陪着母亲刘雅珍特意从北京赶来,与46年 ...

  • 百年百人百事|傅永训:小八路·老编辑·史志专家

    本栏目由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宣传部主办,微游枣庄承办,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百人之 傅 永 训 [人物档案]傅永训(1927年10月--2019年5月),又名傅永顺,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人, ...

  • 百年百人百事|邵剑秋:戎马运河地 写史育后人

    本栏目由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宣传部主办,微游枣庄承办,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百人之邵剑秋邵剑秋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家乡的著名抗日领导人.他是我叔父傅元昌的战友,我以长辈称呼他.抗战前夕我 ...

  • 百年百人百事|何一萍:组建抗日义勇军 捐躯报国为人民

    本栏目由中共枣庄市市中区委宣传部主办,微游枣庄承办,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百人之 何 一 萍   1937年延安抗大毕业的何一萍,奉命来到鲁南创建鲁南中心县委,开展革命工作.1938年春 ...

  • [人物传记]天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其人其事

    中国24史:记载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肯定是人才莫属.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科学成就,全部都要得益于一众天才科学家的贡献.在火箭领域,有一个堪称领军人物的天才,让人类在科学方面迈进了一大步.这个天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