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6受体抑制剂—心梗患者新的福音?
作者:Mike.hui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治疗方式从溶栓到支架植入,支架类型也不断改善,从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心梗相关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但是对于急性ST段太高型心肌梗塞,依然有极高的致死率,显然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尤其必要。
近年来,炎症学说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到,最重要的是所有通路都似乎集中到白细胞介素(IL)-6上,IL-6是先天免疫的主要信号传导细胞因子。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心血管顶级杂志《Circulation》就发表了流行病学研究,并指出IL-6的基线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样,是未来血管事件的有力预测指标。

不仅仅是流行病学调查指出IL-6的重要性,2012年医学顶刊《Lancet》发表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调控IL-6信号传导的等位基因的随机分配与终生的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

近20年的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多种机制将IL-6与血管斑块侵蚀和破裂联系起来。而且, IL-6还与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显著相关。
至此,可能大家可以想象到的是,那么多研究表明IL-6有害,那么干预IL-6是否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呢?
科学研究确实如大家所预想的计划进行,2016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发了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的二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果,托珠单抗可显著降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及TnT的水平,减轻其炎症反应,尤其是PCI相关的TnT的释放。

近日,Broch K等人进一步探讨了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在急性ST段太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心血管顶级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

【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
该研究是II期平行臂,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是在挪威的3个大型PCI中心进行的。
研究纳入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的患者,符合在症状发作6小时内出现胸痛且连续2次连续心电图导联中ST段抬高与急性透壁心梗一致的标准。
研究对象以1:1的方式进行随机化,在接受PCI期间进行单次静脉注射剂量的托珠单抗或安慰剂。
【研究终点】
主要终点:心肌抢救指数(%)。PCI术后3至7天通过心脏磁共振(CMR)进行测量。
次要终点:
1)PCI术后6个月通过CMR测量的最终梗死面积(以左心室质量的百分比表示);
2)微血管阻塞;
3)曲线下面积为TnT;
4)指标住院期间的C反应蛋白;
5)N端前B型利钠肽(NT-proBNP);
6)6个月时经基线调整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7)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结果】
在2017年3月16日至2020年2月13日之间,我们招募了200名患者。在4例患者中,未进行3至7天的CMR检查。总共195名患者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托珠单抗组99例,安慰剂组96例)。在随访的6个月内没有患者死亡。
托珠单抗组的心肌挽救指数高于安慰剂组(69±19%vs. 64±21%)。组间差异为5.6个百分点(95%置信区间:0.2至11.3;p = 0.04)。
干预后6个月测得的最终梗死面积中位数在托珠单抗组中降低了21%,但这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8)。托珠单抗组的TnT曲线下的面积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
另一方面,托珠单抗组的微血管阻塞程度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 = 0.03)。托珠单抗组住院期间CRP曲线下的面积显着低于安慰剂组(p < 0.001)。
最后,基线调整后的左心室容积(p = 0.54)和6个月时NT-proBNP的血浆浓度(p = 0.25)没有组间差异 (如下图)。

不良反应的评估,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我们观察到托珠单抗组有77例轻微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有85例不良事件。大多数事件是轻度的,被认为与研究药物无关(如下表)。

【研究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应早期使用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进行心肌挽救,可减少心肌坏死,使梗死面积缩小,且该药物有良好的耐受性,无重大安全隐患。

【总结】
尽管冠脉介入发展迅速,已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但依然存在较高的致死率,IL-6受体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心梗后炎症反应,有望在冠脉介入治疗下进一步改善其不良预后。


图片:网络(侵删)
编辑:小黑屋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