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中的天青色——钧窑瓷器鉴赏

///////

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色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大振。这种釉自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

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北宋,高2.9cm,口径13.3cm,足径8cm

盘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浅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及盘壁出筋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卧足盘

北宋,高2.3cm,口径12.6cm ,底径3.8cm。

盘敞口,浅弧腹,平底,卧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露出黄灰色胎体。卧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盘

北宋,高4.3cm,口径18.4cm,足径6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折沿盘

北宋,高2.5cm,口径17.7cm,足径10.4cm。

盘折沿,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映出酱黄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北宋,高3cm,口径19cm,足径6.5cm。

盘折沿,六瓣菱花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底部无釉。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

北宋,高2.6cm,口横23.7cm,口纵12.2cm,底横18cm,底纵7.5cm

盘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浅弧腹,平底。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钧窑天蓝釉盏托

北宋,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天蓝釉盏托(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俯视图)

窑月白釉瓶

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天蓝釉碗

北宋—金,高8.2cm,口径1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钧窑天蓝釉碗(俯视图)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

北宋—金,高20cm,口颈26cm,底径14.5cm。

炉直口,深腹折底,宽圈足。折底处有三处露胎痕,呈长条状,原为三足,后磨去。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现象。口沿、足边处呈酱色。

钧窑天蓝釉三足筒式炉(炉底特写)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北宋—金,高7.2cm,口径7.9cm,足距5cm。

炉圆口,折沿,直颈,鼓腹,底下承以三足。施天蓝色釉,里施半釉,外壁满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酱黄色。

钧窑天蓝釉盘

元—明初,高3.2cm,口径13.1cm,底径7.1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

钧窑天蓝釉盘(盘底图)

钧窑天蓝釉罐

元—明初,高19cm,口径14cm,足径12cm。

罐唇口,短颈,圆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近足处无釉。

在宋代五大名窑哥官汝定钧之中有一大窑口极其特殊,其它四大窑口都是单色釉、装饰技法也无非是开片、划花、印花、刻花等,而它却完全不一样,它不是单色,而是万千色彩;它不可预测,而是自然天成,不到出窑那刻世人不会知道它的色彩,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钧窑。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

也许你也听过“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这一盛赞就是评价钧瓷的。当然这种评价有点夸大,只是居于宋朝那个时代的特点,在高古瓷时代,瓷器的装饰技法很少,常常仅见单色釉,而钧窑这种万彩斑斓的窑变效果让当时之人大开眼界,认为是天成之物,加之当时崇尚道教,而钧窑的自然窑变效果很契合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思想,当时之人自然就对钧窑比较看重。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

而到了现代,在用了科学的方法对钧窑瓷器进行研究之后,我们知道这种窑变效果是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釉料在器型之上经过高温烘烤之后发生化学反应后呈现不同的色彩造成的画面效果。这种效果在严格的技术控制之下还可以实现色彩控制,所以如今,钧窑没有古代那么神秘了,自然价值就降低了不少。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宋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的特点就是窑变,伴有泪痕和蚯蚓走泥纹。'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对它的评价。钧窑瓷以钧红、玫瑰紫、炉钧釉等为最贵重,乾隆有诗赞钧红曰: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艺素链∣艺术课堂
(0)

相关推荐

  • 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 民钧(二)

    导  读 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器皿,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生活使用,故俗称"民钧& ...

  • 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 民钧(三)

    导  读 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器皿,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生活使用,故俗称"民钧& ...

  • 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 民钧(四)

    导  读 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器皿,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生活使用,故俗称"民钧& ...

  • 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 民钧(五)

    导  读 钧窑产量最大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生活器皿,釉色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色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由于这类产品主要供民间日常生活使用,故俗称"民钧& ...

  • 大英博物馆藏品馆藏古代钧窑瓷器鉴赏

    在大英博物馆Room33,陈列着精美.丰富的中国瓷器,总共有1700多件展品,时间垮度从公元3世纪到20世纪. 钧官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 ...

  • 五大名窑:钧窑 瓷器鉴赏

    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蒙古博物院 开封市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 ...

  • 浅谈宋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 ...

  • 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 ...

  • 想搞懂钧瓷:还是看看故宮钧窑瓷器大展资料

    本次展览主办单位为故宫博物院,协办单位包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蒙古博物院 开封市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2017年展览资料.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 ...

  • 故宮博物院钧窑瓷器大展“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本次展览主办单位为故宫博物院,协办单位包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蒙古博物院 开封市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 ...

  • 浅谈钧窑瓷器的鉴定方法

    钧窑瓷器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钧窑瓷器的生产制作自元末以后渐次衰败.明代万历年间,钧瓷的"钧"字因犯了神宗朱先 ...

  • 浅谈钧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近年考古资料(上)

    钧窑瓷器创烧于北宋初年,其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禹州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地理条件,又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宋徽宗时期禹州钧台钧窑被钦定为御用窑场,其烧制的钧窑器物被人们 ...

  • 浅谈钧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近年考古资料(下)

    (二)北宋钧官窑 钧官窑器物造型端庄,古朴典雅,胎质坚实,细腻致密,胎色呈赭红.赭黄.灰白等色,在釉层封闭的胎体内形成灰黑色或灰褐色,胎质断面呈"羊肝色"或"香灰胎&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