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阿姨坦言:住了养老院才发现,这里的高低贵贱之分很严重

以前人们的养老方式大多数是靠儿女,但是现在人们工作忙碌,为人子女的顾工作就不能很好的照顾老人。而养老院的存在,似乎可以为人们解决这一难题。在这里有专业的护工照顾,有同龄的老人陪伴,有舒适的环境享受,听起来还是比较满意的去处。

可是邻居郭奶奶却说,那只是养老院宣传出的假象,其实真正的养老院生活,根本就没有那么好,甚至里面还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小团体。听了郭奶奶的讲述,我们白明白了一些养老院其中的事情。(为了便于讲述,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

倾诉人:郭奶奶,75岁,退休工人。

我今年75岁了,以前的观念就是养儿防老,所以我和老伴生育了两儿一女。后来老伴因为意外事件,在六十岁时就去世了。后来我特别伤心,所以身体越来越不好。

孩子们商量好让我去两个儿子家轮流住一个月,然后女儿定期来探望,我觉得这个办法还不错,所以就先搬去了大儿子家。

大儿子家是一个两居室,我去了后就显得很拥挤了。住了一段时间,我就感觉特别不习惯,孩子总学习到十二点,可我总是九点多就睡觉,早晨起床早又把他们吵醒。后来熬了一个月赶紧去小儿子家了。

小儿媳妇是南方人,做饭总是喜欢放很多辣椒,我吃饭不习惯,一个月下来都瘦了五六斤。

后来遛弯时我收到了一个传单,内容是养老院的宣传介绍,里面有专业的护工,有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还有同龄人陪伴。我看了宣传,觉得这样养老也不错,所以我就办理了入住手续。

刚来养老院感觉还是很舒服的,在这里一日三餐都有人照顾,头疼脑热的也可以请护工护理,关键大家都是老人,生活习惯一致,而且兴趣爱好也差不多,所以大家在一起比较开心,可是慢慢地我发现,原来在一派和谐的表象里,其实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还很严重。

首先住的地方有区别。

养老院主楼有三层,东侧配楼也是三层,这些都是老人们居住的地方。西侧一层是食堂,二楼是医务室,三层是活动中心。

老人们也是按照不同的身份等级被安排入住的,那些条件好生活富裕的老人都会优先安排在主楼,因为阳光充足,肯定对老人的身体有好处,而那些条件一般的老人会被安排在东侧的配楼,这无形中就把老人们分成了两个团体。

其次被照顾的周到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护工都是养老院聘用的,她们对老人的态度也不一样。像我们这些平常的老人,他们说不上照顾的多好,但是还能凑合过去。可是对那些条件好的老人却特别的谄媚,不但每天打扫两遍房间,而且还总是嘘寒问暖的体贴入微。

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些老人的子女每次都会额外的照顾护工,比如院里刘奶奶她儿子是老板,每次都给护工发礼物,而且谁对自己母亲好,还一两千的发红包,这护工肯定都愿意去多多的照顾刘奶奶。

而那些条件不好的老人,护工因为捞不到油水,所以都是怨气冲冲的,收拾房间时不时地指责老人,老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还有老人们也是有小团体的。

老人在这里基本上分成了三个团体,一个是以刘奶奶为代表的富裕派老人,一个是是以宋奶奶为代表的普通派老人,另一个就是不成派系独来独往的老人。

富裕派的老人她们的吃穿都要高级,衣服一看就是品牌货,而且平时不喜欢吃食堂的饭,都可以让护工帮着点外卖,当然也会给护工一份,不让她们白帮忙。她们没事了就叽叽喳喳地炫耀,有了食物还会豪气地分发给别的老人。

条件一般的老人衣食都是比较平常的,平时也就是打打扑克牌,人群属于比较安静的类型。

而那些独来独往的老人才有个性,她们不喜欢集群,也不喜欢和人交流,就愿意一个人坐在墙角晒太阳。似乎没有人愿意多留意她们一眼。

写在最后:听了郭奶奶的讲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养老院的真实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的养老院,应该是一个快乐温馨而又平等的团体,没成想因为种种原因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实老年人这时候的心理是最脆弱的,她们希望的养老院的生活肯定是一种平等的,可是这种现实会对她们的心灵产生一种无形的伤害。毕竟人到老年,自己觉得作用不大了就很失落,再遇到这种不平等待遇,心情也会压抑。

养老院作为一种盈利性机构,我们不能指责它,毕竟它也要生存和运转。但是希望养老机构,在保证运营的同时,也要多关注一下老人的身心健康,更要关注一下是不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多用心营造一种温馨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是对夕阳红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