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 输穴
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难经·六十八难》曰:“俞主体重节痛。”说明输穴适用病情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和肢体重着,骨节酸痛者。

太渊,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大泉、太泉、鬼心。属手太阴肺经。俞(土)、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及桡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艾条灸3-5分钟。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别名太泉,避唐祖讳
脉之所会,寅时气血由此始;主诸脉病,肺虚者补之。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用法]:针二分,灸三壮。
[经属]:手太阴肺经为输土。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标准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取法:仰掌,在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
太渊穴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配。(参看列缺穴)
特异性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肺之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功用
止咳化痰,通调血脉。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3.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刺灸法
1.直刺0.2~0.3寸,局部麻胀;2.针刺时应避开动脉。
灸法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三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少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输(木)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胸腹满,气喘,热病,手背红肿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少谷
【标准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上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侧肌、指浅、深层肌腱的背侧。皮肤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支配。针经皮下筋膜,手深筋膜达第1骨间背侧肌,在第1蚓状肌与第2掌骨间通过,直至指浅、深屈肌腱到食指的肌腱背面与第2掌骨之间。
【特性】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五行属木。
【功用】泄热止痛,利咽。主喉痹,哽咽,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疾,唇焦口干,气喘,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急性结膜炎,青光眼;
2.其它: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麻胀,或向手背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陷谷,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足背肿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位置: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足背肿痛等。
治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太阴脾经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太白穴 Tài bái(SP3)
【穴位取穴法】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人体穴位配伍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太白穴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大白穴。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
太白穴名意指脾经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足太阴原穴
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神门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别名兑中、中都、锐中。属手少阴心经。输(土)、原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及尺动脉。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②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参神门脉条。
③指心脉。《素问.气交变大论》:“神门绝者,死不治。”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势,神门穴位于手腕部位,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详见此手掌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神门穴 Shén mén(HT7)
【取穴方法】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疾病
1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2高血压
3胸胁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痛;配内关穴、三阴交穴治健忘、失眠。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阴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参考资料:1、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该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2、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通里、百会、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别名】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兑骨穴。
【穴义】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
(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2)兑冲。兑,八卦中的口也。冲,突也。兑冲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向体表冲出。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心经体内经脉的强热水湿之气由本穴向外冲出,故名兑冲。兑骨名意与兑冲同,骨为水,喻意外出的强热之气中富含水湿。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穴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穴。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神门脉
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之一。即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后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
手部的穴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②耳聋,目赤。
③癫狂痫。
④疟疾。
操作
直刺0.5~l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实用小技巧
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备注】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后溪穴的位置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束骨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阳膀胱经。输(木)穴。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第四跖底总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第四趾底总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痫,腰背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名解】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输布水湿。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太溪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另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方法
太溪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手脚冰冷、穴道刺激疗法治疗掉发等。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太溪穴 Tài xī(KI3 )
【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别名】大溪穴,吕细穴。
【穴义】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名解】
(1)太溪。太,大也。溪,溪流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大溪名意与此穴同。
(2)吕细。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也,总称六吕,此指穴内物质为纯阴之液。细,弱也、小也。吕细一名意在形容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故名。
(3)肾经俞。俞,输也。本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故为肾经俞穴。
(4)肾经原。原,本源、根源也。本穴输出的地部经水真正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肾经原穴。
(5)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流行的经水,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气化散热,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大陵,经穴名。出《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太陵。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输(土)、原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及腕掌侧动、静脉网。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逆,吐血,胸胁痛,癫狂,痫症,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大陵穴
【解剖】
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胸胁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配伍】
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附注】
手厥阴经所注为“输”,心包经原穴。

中渚,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输(木)穴。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以及手背静脉网和第四掌背动脉。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手臂红肿疼痛,以及肘间神经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标准定位
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中,液门穴直上1寸处。
取法
俯掌,液门穴直上1寸,即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筋膜、第四骨间背侧肌。皮肤由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的静脉网由接受由手指、手掌浅层和深部的静脉。手背深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深两层筋膜在指蹼处相互结合,并在掌骨底以纤维膈相连。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过第四三、四伸肌腱之间,深达第四掌骨间隙的骨间肌。
特异性
五输穴之一,本经之输穴,属木。
功用
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主治病症
1、头面部病症:神经性耳聋、聋哑症,头痛头晕、喉头炎、角膜白斑、喉痹;
2、运动系统病症:肩背部筋膜炎等劳损性疾病、肋间神经痛、肘腕关节炎等。
3、其他病症:疟疾。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并有麻窜感向指端放散。
2、向上斜刺0.5-1.0寸,其酸胀感可向腕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临泣,经穴名。《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跖骨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目眩,偏头痛,目外眦痛,乳痈,疟疾,月经不调,足跗肿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大成》:乳肿痛,足临泣。《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穴。
足临泣穴 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穴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取穴方法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疾病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太冲,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原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
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解剖
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1趾背动、静脉。
主治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头面五官病证。
②中风,癫痫,小儿惊风。
③黄疸、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
④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妇科病证。
⑤遗尿,癃闭。
⑥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⑦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
操作
针灸:直刺0.5~1寸。
按摩:有明显的酸胀感效果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
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备注
输穴;肝经原穴
殷都翟俊凤中西医结合诊所:你身边的健康顾问。公众号联系人:赵先生,手机号:18568446039,微信号:HNayzds,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铁西路与芳林街交叉口向西50米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