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战时影像(二):美军女兵与中国女童子军,腾冲光复后的抗疫

图1 一位“洋大妈”与中国女童子军

这是一张(图1)背面没有任何标注的档案馆馆藏照片。严格说是两张(还有图2),同样的人物,只是在不同的画面中。它们被混在一组“废片”之中,尺幅只有一张邮票大小,明显从未被采用,甚至从未被冲晒出来成片归档,在拍摄后的七十多年里仅仅是停留在试验相纸上。

按照当年在马里兰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复制中国抗战照片的工作经验,以及回国后的归档分类原则,这显然是一张试机扫描,也就是检验扫描仪工作状态的试片。这张照片被扫描后,并没有归入相应的文件夹当中,因此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图2 “洋大妈”的另一幅照片

从图1上几个女孩子的制服,招牌上所画军人戴的帽子,以及身着军装的洋人和背景中的美国国旗,似乎是拍摄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某地。而照片中唯一可以辨认的十六个汉字——“日常用品 应有尽有 惠顾诸君 无任欢迎”——则很像是某个军人招待所的小卖部。我就女孩子们的服饰专门请教了一位年纪不大的军装收藏、鉴定大师某“匪”,他一口答说是“童子军”服,而此前我还以为她们身着的是护士的装束呢。如果是专门接待外国军人的招待所,那么为什么招牌上只有中文,而无一个洋字码?

图3 “洋大妈”在观看雕塑。

美军一六四照相连的摄影师路易士·瑞克佐科斯基(Louis Raczkowski)技术军士,他在照片背面留下的文字记录揭开了这位貌似美军女兵的身份:“CT—45—25310 1945年6月26日,中国昆明This Week杂志的玛丽·戴·温恩(Mary Day Winn)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到访中国昆明的美国战地记者War Correspondents,在她观摩了昆明的中美炮兵训练中心(Field Artillery Training Center)的演练后,在附近一个古老村庄的寺庙里欣赏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罗汉塑像。摄影师:路易士·瑞克佐科斯基。”

图4 这大概就是她观摩到的实战演练。

“中美炮兵训练中心”位于昆明郊外的甘海子。

那张照片有可能就是在炮兵训练中心的小卖部前拍摄的。为什么照片里的招牌没英文?或许那个小卖部是仅供中国官兵使用的一个服务社,而美军教官自有他们的专属俱乐部。那栋用做小卖部的建筑物,或许就是这张(图5)炮兵训练营地照片里的某一栋。

图5 炮兵训练中心的学员们,一天训练结束,回到食堂准备就餐,背景中的房子有可能就有图7里的那个小卖部。

而这几位女童子军应该是陪同“洋大妈”自昆明城里开车来远郊的训练中心参观采访的,看她们与玛丽大妈谈笑风生的模样,怎么也应该是喝过几年洋墨水的学生妹。可惜的是,我再没能找到这几位中国女童子军的其他影像和文字信息,但愿如今还有人能认出她们,最好是她们当中还有人健在——她们至少也是九十高龄的耄耋老者了——还能看见这两张清晰的照片中她们的装扮和面容。

腾冲光复后的抗疫

史料记载,1944—1947年滇西曾流行鼠疫,1944年10月底,国民政府调集大批训练有素的鼠疫防治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奔赴滇西南地区,灭鼠防疫。而腾冲光复是1944年9月,光复后的数月时间里都在恢复重建。1945年2月,曾与中国军队携手并肩从日军手中将腾冲解放的美国军队可能还仍然驻扎在腾冲或附近,此时两国防疫人员共同应对瘟疫,也是共同战斗的一种延续。

图6 防疫前的准备工作

图6、图7是记录抗战期间在云南边城腾冲中美两国共同抗疫的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历史照片库。当下正是全人类共同对抗新冠病毒的关键时期,回看七十多年前的防疫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照片中那位穿白色上衣的中方负责人邓医生,他的衣着和发型以及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在这群人里特别显眼,算是那个年代有地位的医生的典型形象。蹲在地上的那位阿伯,头顶上的绒线帽是滇西的流行款式,在其他滇西同时代照片中经常可以看见。他有可能是这户人家的主人,好奇地打量着院子里一大堆奇奇怪怪的防疫器具。站在门槛上的小姑娘,大概是这个四合院人家的闺女或是孙女。从这些人的装束看,毁于战火几个月后的腾冲,似乎生活以及环境都已经趋于平静。女孩脚上的鞋子看上去十分时尚,像是一双皮凉鞋,应是舶来品吧。那堆了一地的防疫设备器材,看上去挺洋气,还有红十字标志,有些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还在使用,并不觉得陌生;右边的容器盖上,还可以看见有一个仪表,可能是控制压力之用。

图7 正在进行防疫工作

图7是从完全不同的文件夹里所发现,背面英文说明译为中文大意是:“把毯子熏蒸以消杀带病毒的虱子。一九八师的工兵们把他们床上的铺盖被单以及衣物拿到这个防疫站点,在这里用氰化物进行消杀熏蒸。腾冲 中国 1945年2月28日。肖普(Schwep)中尉拍摄。”在这张照片里,正示范仪器操作的邓医生面部,可以看得更清晰了。

过去的十年里,对于腾冲这座抗战中第一个从日军占领下解放的中国县城,公众的目光总是聚焦在那些硝烟弥漫的腾冲之战的照片上,鲜有如此生僻的主题画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今将其公开展示,也算是对那段历史影像资料的某种补充。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