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伯父

我心中的伯父

作者:杜明科

我的伯父杜松寿,1905年出生在华县杜家堡村,他是我非常崇敬和爱戴的伯父。

我对伯父的敬慕,一是他在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引导他的三个兄弟姐妹走上了革命之路,为党的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我们大家庭的骄傲。二是伯父是中国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他一生著述颇丰。在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之初,国家出版的语言学家词典中,称他为“中国文字改革活动家”。三是我直接受到伯父的关怀和教诲,他对我的影响力,对我的成长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约还在伯父二十岁左右时,“五四”运动爆发,我家乡华县咸林中学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那时,伯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为马克思主义在华县的传播,为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在思想、理论和干部培养方面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积极努力。我们县党史办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华县组织史资料》中,详细记载了伯父以及其他年轻的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业绩和历史。

1926年,广州这个当时的革命大本营,成为革命的摇篮。伯父受党的指派,一行16人秘密南下,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那里,他曾听取了毛泽东、周恩来、萧楚女、何香凝、恽代英、邓仲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授课。当年10月,伯父返回陕西,成立了我们县的农民协会,办起了当地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曾被推选为县农协委员长,后来调到省农协工作。1928年后,大革命失败,伯父曾被抓去坐牢。为了穷苦人的幸福,他颠沛流离,从不屈服于反动派的屠刀。

中国革命的火种在延安燃起后,伯父为已步入青年的他的四弟,指出革命之路,赴延安参加了革命。我的姑姑,后来也由伯父和四叔指点,去了延安。就连我父亲这个农民,也在1926年,由伯父指点,依托我们村的学校,成立了“中共杜家堡小学干事会”(相当于现在的党支部),做起了“地下党”的工作。对这事,我非常敬佩伯父,他真是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连兄弟姐妹都“献”给了党的早期事业。

伯父早年曾经任教,是个文化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时期,他就参与过《新秦日报》、《老百姓墙头报》的稿件撰写和编辑工作。建国后,伯父被调到北京,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对此,我还真为我们的大家庭有人在首都工作,在国家机关工作而自豪。

在我的印象中,建国初期,国家曾先后公布了好几批汉字简化方案,每一批都有数百个繁体字被简化,听说伯父是简化汉字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建国初期,以至八十年代,伯父经常到全国的学校和托儿所,了解汉语拼音的教学和推广情况。我记得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山西省运城市。在那里,还留下了伯父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

伯父是具有惊人毅力和忘我工作情怀的学者,不论是在学校任教,还是编辑报纸,他都很刻苦勤奋,惜时如今,为我们这些“后人”树立了榜样。尤其是他注重运用自己的著作、文章,帮助人民群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他所著的语言文字学论著有:《汉语拼音入门》、《汉语拼音音素连读法》、《汉语拼音课本》、《汉语拼音字母解说》、《普通话问题解说》、《普通话入门》、《中文同音字典》、《中国文字拉丁化全程》、《妇女课本》等20册。另外,还有很多“译著”和论文。论文包括:“关于汉字”、“国语罗马化和拉丁化”、“为什么拼音文字是能看懂的”、“关于汉字简化的性质和规律问题”、“谈谈拼音的方法”、“五四期间文字改革回顾”、“中国文字改革的现状和愿望”等百余篇。

我上小学时的一天,路过街头的新华书店,咋一看书架上,有一本书上写有“杜松寿著”,我一看,这不是我伯父写的书吗?我好激动,看了几遍,连上学都迟到了,还让老师给批评一顿。那时我家家境很差,想把这本书买回吧,又没钱,这件事现在想起来,我都觉得遗憾。

说起伯父闹革命的事,这当然还是来自权威性资料的记载。那我就说说伯父直接关怀我的几件事吧!

小时侯,大约五岁那年,我与母亲一起去黑龙江省的姑姑家。在姑姑家,虽说每餐要从食堂买回一种叫“包谷馇子”的杂粮饭,但我却爱吃大米饭。那时,华县农村根本没有米。吃起米饭来,那真是狼吞虎咽。在快返回家乡路过北京时,姑姑把我爱吃米饭的事写信告诉给伯父。我一下火车到北京,在站台上接我们的伯父,:摸着我的头说:“这就是那个爱吃米饭的娃娃吧!”我妈有点不好意思,我却高兴的说:就是,就是。那些天,伯父、伯母每天都能让我吃一顿大米饭。

五六十年代上小学时,家里经济状况差,又逢三年“自然灾害”,每年一到开学,我就犯了愁,因为交不起学费。当时的学费虽说只有三四元钱,但我家也拿不出来,我和哥哥们常常还因此被“罚站”。后来,我父亲就向伯父和姑姑求援。在我上小学期间,一到开学,伯父和姑姑就寄钱来了,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真感谢他们。

还有一件事,那是七十年末,我和妻子旅行结婚去北京,我们来到家住景山东街的伯父家,他老人家非常高兴。数日后,我们住在永定门外一个称作“候庄胡同”的朋友家。一天,伯父冒着夏天的几十度的高温,从景山东街到永定门外,十多公里路,要换乘好几次公共汽车。他老人家手拄拐杖,手里掂着一盒包装精美的糖果来找我们。说来也巧,我们准备上街刚出门,看到了二百米外的伯父。伯父把糖送给我们,再次祝贺(此前,伯父已将送给我们的高级被面,寄给了我们)。我心里好激动啊!但回头一想,拄着拐杖的伯父,连头发、眉毛都花白了,还坐这么远的公共汽车来找我们。若不是遇见他,他老人家还不知道要作多少难呢!我妻子至今都记着伯父送给我们喜糖的事。这也是我们敬仰伯父关怀我们的故事之一。

我的父母一生务农,唯有伯父是大家庭的学者。我后来向报刊电台电视台投稿,先后被全国报刊采用3800多篇次。我先后出版个人书籍《百味人生》、《小溪流水》、《悠扬的童音》、《童叟心音》四册,这一定是受到伯父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影响。我觉得,我使用文字追求精益求精的精准程度,就是受到伯父的影响。

2013年我退休后,一边休息,一边带孙子。我就想给孩子们写些作品,后来又是编儿歌,又是写童话。我在出书时,想起伯父后半生为之专注求索的拼音字母,因此,所有的儿童作品都标注了拼音字母。

伯父已离开我数十年了,我的伯父关怀我的事,我将永远铭记。他对我的“影响力”,可能也会因为这篇文章的存在,对我的下一代,继续产生更好更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杜明科,华县杜家堡村人。《中国报告文学》月刊签约作家。

内容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杜明科

整理编辑/郝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