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33】儿时的年味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旧时光品牌故事】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曾经的那一段旧时光,让你流连忘返,记忆犹新,那就是童年的记忆,儿时的味道,我们追求用乡村地道食材,做出原汁原味的湘土本味菜,熟悉的儿时妈妈做出的家味,让我们一起追忆当年的旧时光。
湖南湘聚旧时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

儿时的年味
李少全
记得儿时的生活,两餐红薯一餐饭(早餐和晚餐红薯,中午一餐饭)。饭还不能吃饱,最好的菜就是黄豆鼓炒辣椒。那时盼望过年的心情格外迫切,新衣服只有过年有穿,好菜饱饭也只能过年有吃。
一年的勤俭就是为了过好年。记忆中的过年时间较长,一般从小年的二十四算起,到正月十五结束。准备工作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一就开始,还有民谣为证:“二十一莫着急,二十二上街去,二十三萝卜担(过年家家户户有煮年庚萝卜的习俗),二十四敬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糍粑做,二十七杀线鸡,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里摆碟碟”。可见当时对过年的筹划安排是何等的周到细致,过年的准备都要花上十来天时间。
还有一项重要事儿,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从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四开始,忙于把家里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卫生来个彻底清理。爸爸会作对联,书法也不错,每年都要写上几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古老的木格窗上先用白纸沾一层,然后贴上剪纸大红的窗花图,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整个院落处处洋溢着新年气氛。
过年在室內也要挂贴买回浓墨重彩的几张年画,给家里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爸爸不喜欢爆竹,也不准我们放,但我们一当听到哔哔叭叭的鞭炮声就会去寻找漏掉未燃放的一个个爆竹,如获至宝地藏好,背着爸爸的面,偶尔放它两颗,听到叭叭几声,心里美滋滋的。
在农村,过年又分两种,一种叫吃庚饭,一种叫吃团年饭。吃庚饭的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下午开始煮年庚(把猪肉、鸡、羊、牛肉加萝卜分类煮熟),三十早晨吃饭,最早的吃了饭天还没亮。我家就选了这种,我兄妹四人大早被爸妈叫醒吃饭,觉得格外有味。还嘲笑吃团年饭的要到三十下午才煮年庚,夜晚才吃饭,至少比我们少吃两餐年饭。
到了除夕夜,兄弟们围着煤火灶,久久地等待爸、妈的压岁钱。钱不多,最多的也就两元。为了这两元,有时等到凌晨一两点,上下眼皮合拢挣开不知好多回,但想到一年的收获即将进入自己的口袋,心里无比高兴。
过年最有味道的是拜年。初一清晨,梦还未醒来,就被哥哥拖起,双手擦着眼睛,穿上特意做好的新衣,整整齐齐,衣裤上的口袋格外显眼,自认为很合适后便起了床。吃过早餐,跟着哥哥们唱着妈妈教的儿歌“手拉手儿去拜年,幸福的孩子为衣穿,新年来了人人爱,风吹桃花晴了天……”我们挨家挨户,生怕漏掉哪一户。这个时刻,好像自已最伟大,因为每一户人家都把我们当成贵客,把家里最好的食品饼干、薯条、瓜子、花生、水果等往我们口袋装。装不下了,我们赶紧往家里送,接着又继续去拜年。看着满满的收获,个个喜笑颜开。
十五的元霄节也别有一番风味。随着鞭炮声声,一支支舞龙耍狮队接踵而来,看得我们眼花僚乱。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为主,在农村看不到什么花灯,但听够了锣鼓、炮竹声声,看不腻的龙灯、狮子,偶尔也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那些记忆深深刻在脑海中,至今难忘。
离开留恋的儿时年味又有几十年了,在工作的城市过年,也不时地在寻找儿时的年味。也许是我们年龄大了,已经不再具备小时候的童心,我们对事物的好奇心渐渐消失。儿时所满足的一盒擦炮、一把糖果、几元压岁钱、新衣服、新鞋子,再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我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而是缺乏那颗幼稚的童心。儿时对过年,满足于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一件向往已久的新衣,一缕过年才有的年庚肉,那就是幸福的全部。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一席丰盛的家宴,那一件现在看来是那么不入流的服装,那年庚萝卜的飘香。都会萦绕在岁月的长河,悠悠地随波向前,唱着一首首感人的歌,跟在渐渐老去的我身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