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Day 3——原来你是一个这样的武威

 一个清晨的邂逅

早早起来,想去感受一下武威的清晨。这也是我多年旅行一直保持的习惯,在我看来,只有感受了一座城市的清晨和深夜,才有机会真正去读懂一座城市,因为这是在这座城市里一天开始和结束的方式。走到本地人身边,感受他们习以为常的节奏,才能看清这座城市最从容的面孔。

今天依旧阴天,天气很是凉爽。七点多的时候,人们都开始活动了,大妈们在广场上打起了太极拳。白天太极拳,晚上广场舞,以静开始,以动结束,宜动时选静,宜静时用动,看来大妈们也颇懂得阴阳相济的道理。

在武威吃的第一顿早餐——凉面+驴肉。凉面个人感觉味道一般,但驴肉却很好吃。由于口音的缘故,我把老板口中的“lu肉”听成了“鹿肉”,着实吓了一跳,但马上反应了过来,边吃驴肉边笑。中国有着多样的方言,而这些方言又承载着多元的文化。生活因多元而有趣,因独特而精彩。

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选了鸠摩罗什寺,一般早上八点就对外开放了。但我等到八点半,依然没有开放的迹象,只好先去别处。后来逛了一大圈之后又折返了回来,心中始终惦记着这方古刹,以及这座寺院里早已圆寂,只留下舌头舍利的高僧。身为一枚翻译,我对这里感到很亲切,希望能获得更多启迪。

鸠摩罗什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是中国翻译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几句偈文就出自他的译作。

之后,来到了号称内陆第三大文庙的武威文庙,曲阜的孔庙和北京的国子监我都去过,而后者更是多次游览。遗憾的是,由于文庙近期在维修,对游客开放的场所有限。进去之后,只看了文昌宫和中国印刷博物馆威武展馆,大成殿是看不了了,多少有些心有不甘。我原本还想着去大成殿祭拜一下,穿着此前买来的简易版汉服,亏我一路上都带着它。

好事难成双,坏事不单行。文庙附近的武威西夏博物馆今天也因为维修闭馆,今天无缘一览西夏文石碑的真面目了,只好对着对着闭馆公告发出一声轻叹,等明天再来。

复行一公里多,来到大云寺。远远望去,大云寺钟楼颇有些高耸入云的架势。拾级而上,视野逐渐开阔,隐隐可以远观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

大云寺始建于前凉,武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历史悄无声息地流过,把让鲜艳的宫墙色慢慢褪去,让墙体逐渐脱落。只是不知道这一方高耸能够继续屹立到何时,如同一个人终会变得不再挺拔,继而倒下。

经历过既为史,该珍惜的是当下。

西北的雨与节约用水

被困武威任性的夏雨中,而我的雨伞早在刚到武威时,就被这里凌厉的“妖“风给吹断了。

虽然被雨淋了,但我倒感到很开心,也有一丝丝小小的兴奋。因为在我原有的认知里,西北地区是干旱少雨的,邂逅酷暑夏季的西北并非难事,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肯定能够遇到,而邂逅这样落雨的西北夏季,从我个人体验的角度来讲,确实是值得兴奋的。

在躲雨的过程中,我看到有本地人拿水桶去接屋檐下滴落如注的雨水。我此刻更能理解“节水”的真正含义。

我在武威住的第一家宾馆停水了,貌似因为附近修路要更换送水管道的路线。于是我在宾馆里没办法洗脸刷牙,更令人崩溃的是,我们要继续使用没法用水冲的厕所。

我今天起得很早,想着去公厕洗一下脸,完成一次排泄和排遗。我走到了离得最近的一个公厕,厕所并不卫生,有很大的味道,我略感失望,知道这里也没有水。好多公厕里都写着节约用水的标语,这个信号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强化。

我住进了一家太空舱青旅,其实是一家人把空出来的房子改装而成。因为根据我以往的经验,青旅的配套设备一般都还不错,毕竟文艺青年也不好伺候。

今天住宿的只有我一个游客,我也得到了他们热情的招待。自然,我与他们公用卫生间。我在这个卫生间里也看到了墙上贴着的两行大字“甘旱地区,节约用水”。是的,我们确实应该节约。于是我在洗澡、洗漱的时候,都各位留心,生怕造成浪费。

我向来是一个注重节约的人,但就节水而言,在东部的节约和西北地区的节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把这种意识带回去,并一直保留在心里。

雷台汉墓

发掘出“马踏飞燕”的雷台汉墓。在入口处,一位女士对着这个雕塑略带迟疑地读出“飞马踏燕”,我愣了一下,觉得也无不可。人都可以健步如飞,马当然也可以成为“飞马”。

“马踏飞燕”出土于1969年,1972年郭沫若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关于马踏的是不是“飞燕”,史学界也存在争议,也有观点认为马脚下的是乌鸦或金雕,尚无定论。因此,现在一般将其命名为“铜奔马”。

下图中是出土“铜奔马”的1号汉墓,2号汉墓因维护暂时停止对游客开放。我进入了1号汉墓,墓道很小,有些地方需要躬下身子才能进去。墓室里很清凉,甚至有一点点阴凉,我去参观的时候里面只有我一人。

原先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里看到的很多场景都浮现在了脑海里,于是迅速地出了墓穴。由此可见,像我这样的人是不适合盗墓的。

传唱千年的凉州词

雷台汉墓博物馆正在展出以“凉州词话”为主题的展览,凉州的故事在文字里铺展开来,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说到《凉州词》,王之涣和王翰所作的最为著名,被广为传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还经常提起这首诗的改编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展览呈现方式很有创意,把诗写在竹简上,比写在纸上更有冲击力;而光影技术的充分利用,又让这种冲击力变得更加直观。我觉得我从一进去,就被这个展深深吸引住了,每到一个场景都会轻轻发出赞叹,直到出来之后很久都还在回味。

展览中提到了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拿来与大家分享,我猜很多人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不陌生: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同一个凉州,不同的《凉州词》,这些诗句是凉州的见证,也见证着凉州。

初尝洋芋搅团

用西北人的话说,这个东西真是太攒劲了。我真后悔加了一个摊饼,导致现在胃里很满的状态。搅团吃多了有点腻,辣子放多了会很辣。

于是,我去邻近的饮品摊位买饮料。小姐姐笑着跟我说还没有开张,送我一杯尝一尝。我提出要付款,她一直笑,说“不用了”。

尝了一下,这杯冰糖雪梨茶真的特别好喝!包装也做得精致。我想小姐姐的店以后一定会火的。

这是实实在在的西北美食,也是实实在在的西北人民。

明天白天继续去阅读武威,把今天的遗憾做一下弥补,晚上前往张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