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众智】汕头市原副市长杨辟明、彭启安同志视察揭阳一中众智外国语学校

3月12日下午,汕头市原副市长、揭阳一中35届老学长、揭阳一中汕头校友会会长杨辟明同志及汕头市原副市长彭启安同志等一行在揭阳一中汕头校友会副秘书长吴春波校友陪同下,视察了揭阳一中众智外国语学校(揭阳一中南校区),回味在一中读书、建设一中、举办一中250周年校庆的峥嵘岁月,并在西斋驻足参观。在西斋,杨副市长亲自向彭副市长讲解揭阳一中辉煌的校史。

杨老学长对揭阳一中众智外国语学校的筹办、建设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次叮嘱汕头校友会相关校友必须尽全力为一中众智建设出谋划策,指示揭阳市礼韵幼儿园全力支持一中众智招生工作。

杨老学长在视察一中众智校区时,对陪同的李明霞副校长说:“你告诉林佳,叔叔来看学校了,告诉他这个学校一定要办好!”

杨老学长一行在南校区视察后前往一中新校区。

彭启安原副市长亲笔题词:一中精神,揭阳之光。期待一中众智能够传承揭阳一中优良传统,为揭阳一中增辉。

据悉,杨辟明学长1957年毕业于揭阳一中(35届),1961年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揭阳工作,曾任揭阳县长,普宁县委副书记,中国广澳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汕头市副市长,中共汕头市委常委兼汕头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汕头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务,退休后居汕头。2013年任揭阳一中汕头校友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彭启安同志上世纪60年代曾在揭阳榕城镇担任书记,兴修南北窖河,筹建揭阳氮肥厂,在揭阳留下极好的口碑,彭老本人对揭阳有深厚感情。

揭阳一中校友办主任金书宏老师、一中众智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李明霞老师全程陪同视察。

以下为图片报道——




人物专访————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揭阳一中汕头校友会会长杨辟明学长

谢伯余  许伟鹏

甲午初冬,为完成揭阳一中校友通讯(第五期)编撰工作,受揭阳一中汕头校友会委托,我们专门拜访揭阳一中汕头校友会会长、学长杨辟明先生

辟明学长虽年届七旬,但身体健朗,神气丰盈,谈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显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阅历积淀。作为一中的学生,我们的话题自然从一中谈起。

一、永难忘怀的一中情缘

“我对一中是有感情的。”一开场,辟明学长就说道,“汕头校友会重建,大家推我当会长,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推辞的,因为我老了,这些事情也干不动了,但大家坚持让我来当'旗手’,更主要的是我想,能为母校尽点力,也是高兴的事情,并且,当年也是我首先倡议成立一中校友会的,所以我还是应该为这份工作摇旗呐喊的。”一番谦虚平易的话,包含的是这位老学长拳拳的母校情怀。

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回首一中三年的求学生涯,辟明学长仍那么动情与兴奋。在当时,能成为一名一中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相当有自豪感。一中三年,成为他人生一段重要的经历。一方面,在他一中求学的这三年,其时中国已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较大改善,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教育基本未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校园成为莘莘学子求学上进的乐土。那时的学生,思想健康单纯,心无旁骛,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们学习极其认真刻苦,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为学生们真正是学有所成提供客观的外部条件。他说:“当时同学都非常淳朴,关系亲密,因为大家都有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另一方面,一中优良的校风也给了他良好的熏陶。言谈中,学长多次强调一中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一中教师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以及学校的管理严明、学生的自爱自觉都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印象。言及这些,已过古稀的老学长,眼里闪烁明亮的光,仿佛回到了那青葱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烟往事,恍如昨天,比如当他说起他们的班级荣膺学校的“马特洛索夫”班时,语气里仍是抑制不住的自豪。

可以说,一中三年的学习经历为他以后继续深造乃至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精神气质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一中烙印:严谨务实、好学上进、一身正气、平易近人。多年以后,即使他身居高位,他仍心恤黎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揭阳、汕头的地方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勤奋好学,业务精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无数优秀一中人共有的优点,更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和精神气概。

对于一中的感情,辟明学长总结出八个字:“感恩教诲、挚爱一生。”为此,他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在他任揭阳县长时,他在并不宽绰的财政状况下拨款一百多万元建设一中教学楼,拨专款几十万建设一中教师宿舍,这样的投入在当时已经近乎天文数字了;他倡导、筹建一中校友会,为校友会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退休之后,他仍致力于母校发展,不仅建言献策,更先后为母校捐献文物、书籍一批。对于这些,辟明学长从来没有过多提及,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对母校“挚爱一生”的行动已然产生了超越学校本身发展的积极效应,也赢得了一中人深深的敬重。

二、难能可贵的教育情怀

知识永远是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育。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关爱教育,利在千秋。因此,有人认为,考量一个领导者的胸怀和眼光就看其对教育的认知和关怀。从这个角度来说,辟明学长关心、支持教育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开启了走进他情怀世界的一面窗户。在今天,也许知识经济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但三十年前的1984年,时任揭阳县长的辟明学长就已经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内涵和意义,对当时的揭阳来说,处于改革开放大潮的前沿,揭阳发展最急需的是什么?是知识和人才效益。要产生人才效益,一要靠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二是要靠引进人才。为此,他大力扶持教育发展,确保教育投入经费优先。从一个小故事,我们也许就能看出他对教育的支持。当时,揭阳电力紧张,为确保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受影响,辟明学长下令不惜关停部分生产工厂也要优先保证学校正常的电力供应。为此,部分厂长去找杨县长论理。学长跟他们说:学校一年就为国家培养输送上百个大学生,你们工厂一年能为国家贡献多少效益?如果你们的生产效益比这百多个大学生效益高,那我马上把学校的电停了给你们。一席话让这些厂长们无言以对。同时,他大力引进人才,筹建一中校友会,成立一中第一届校友联谊会,充分挖掘、利用一中毕业生这笔宝贵人才资源,无疑是他这个工作思路的一大亮点。他积极联络、组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回揭阳、回母校,为揭阳和母校的发展做贡献。

当时他极力为一中校友会事宜奔走呼号乃至对一中建设大力投入,有人就说县长是一中学生,太偏爱一中了。殊不知,辟明学长心里有他的全盘计划,他说,我爱一中没假,但更主要的是,改革之初,万事方兴未艾,揭阳教育现状同样不是很理想,一中作为当时揭阳的最高学府,办学有根底,有丰富的校友资源,扶持好了,既能快速创造揭阳教育的亮点,也能对全县的教育起到示范辐射的作用,拉动教育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当时揭阳的教育能处于粤东乃至全省的前列,这与他对教育的关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而引进人才促进揭阳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更是影响深远,成为揭阳和一中发展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冒昧揣测一下,在辟明学长的从政生涯中,能得到那么多领导人的赏识和后人的敬仰,正因为他极具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决策,诸如他狠抓城镇基础建设、他致力引进石化等大型投资项目……其独到的眼光和可持续性无不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地得到印证。而这些也许就源于他本身的知识积淀。辟明学长虽为化工专业大学毕业,但他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并深有所得,其经济学论文还被国家内参资料采用,可见其水平绝非泛泛而论。正是这种深博的学养为他从政奠定了高屋建瓴的高度。学识决定眼界的高度和宽度,反过来眼界的高度和宽度又需要学识的涵养和支撑,这两者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我想,这应该是谈话中学长对我们不厌其烦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重要性的原因。

三、淡泊怡情的晚年生活

学长退休之后,离开了他全力以赴的工作和事业,但他生活依旧多姿多彩。他把重心转到个人兴趣上,读书、写字、钓鱼、鉴赏古董字画,写诗……访谈因时间关系,我们无法继续专门请教。得其惠赠《博古轩古董书画集》一册。《博古轩古董书画集》收录学长工作和生活经历一些剪影、个人创作诗词三百多首以及个人收藏古玩、钟表和字画等。借助这本书画集,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近学长的精神世界。

《毛诗·关雎序》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诗人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学长的诗大多缘事而作,其间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也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抒怀“入乎其内”,思考“出乎其外”,其作平实淡远,雅俗共赏,既有引经据典,“我借明驼塬上去,茂林清溪休闲游。”“古女有情多受累,文君听琴违何规?”又有直白朴真,“我陪一行看工厂,四化水平亲审定。”“开发区新拼老命,硕果累累争奋进。”所有诗作,皆事出于真,意发于心,寓情于句。体现诗词创作“能观之。即重视生活积累;能感之,即善于感知体悟;能与之。即学会表达”的境界。我们发现,即使是当其政务缠身的时候,他也坚持“歌以咏志”,这份善于感悟的诗意和静气,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保持着一种超越纷纭的操守和姿态,这也许正是今天很多人所缺失的。

学长的藏品,数量和质量皆远超我等所想象。古董、钟表因未涉猎,不敢妄作评论。但所藏字画,几乎涵盖近现代名人作品,幅幅精品,实在令人叹羡。这些藏品,也足可应证学长的审美品味和鉴赏水平。收藏是一种乐趣,是人类保护历史文化的一种活动,也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辟明学长的晚年生活有了收藏而益显丰富多彩且别具价值。《博古轩古董书画集》对藏品分门别类,如列家珍,透过此,我们不难想象辟明学长认真校核、细加考据的辛劳,然而谈及此,他脸上有的是欣慰与自得,在他眼中,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荡气回肠的掌故和传奇,附着着人类的智慧与灵性,是一个灵动的生命存在。这样的趣味,除了诠释着他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更是一种心灵的涵养和生命的超越,显示了个人“外儒内道”、“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境界。

学长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幸福,采访中,我们还亲见了温馨的一幕。学长夫人林婵卿女士,也是一中学生,两人是高中同学,后来结为连理,他俩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感情日笃。林婵卿学姐是一名人民教师,一生桃李满天下,深得学生爱戴,她对辟明学长的事业也是支持有加,学长的成功人生,离不开她这位“贤内助”。回忆往事,特别是关于一中三年的生活,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相视而笑,赠书题签的时候,学长笑着对老伴说:“你题吧,你的字好看。”婵卿学姐开心笑道:“我字是可以,但还是没你的好呀。”虽是寻常的玩笑,但让人感觉到一种莫逆于心的契合,充盈着穿越岁月沧桑的温暖和幸福。说起一中,学长还指着老伴说:“她也是一中的,所以我们对一中的感情是双倍的。”这是何等的亲切呀!

“人生长饮榕江水,哪有忘本不思归?”正因有了感情,懂得感恩,才有责任心去呵护亲人、去热爱故乡及事业。不管是身居要职,还是安享天伦,辟明学长都用他的一腔赤诚与智慧,书写着有为、有乐的生活诗篇,应该说,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人生的高度。而对于成功的理解,学长更是语重心长:事业有成、家庭和谐、子女良孝。这也是学长几十年工作和生活的体悟。古云:家和万事兴。现在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甘于奉献的女人。家庭作为社会组成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和谐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学长偕夫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为后人和子女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受其熏陶,子女现也皆有所成,这样的成功,值得我们后辈共勉。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对诗意人生的孜孜以求,自能令人快然自足,也许这正是我们经常看到辟明学长从容坦荡的笑容的真正内蕴吧。作诗写字,把玩古董,人的心态好,精神清爽,就能够增强体质,健康长寿。

衷心祝愿学长合家幸福,健康长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