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间弥生的圆点到我们所见到的世界

题图由和我一起在Victoria Miro看草间弥生展览的森林拾光者拍摄

周日晚上发的这篇推送《小学生情窦初开,不在TA身边的家人可以做些什么帮助TA逐渐认识清楚自己的成长?》,得到了“森林拾光者”公众号的回应《写给那个情窦初开的小朋友》。

我们今天在看完草间弥生的展览之后,坐在麦当劳吃甜筒,顺带也通过网络,补了一些关于草间弥生的人生花边故事*。

感觉我们俩最大的感受是:还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为人父母的责任,有感于草间弥生的母亲和她恋人的母亲。

于是我们直到即将各回各家的时候才想起还没有讨论今天的主题:

青少年的情感教育

我这几天的观点有些许的浮动,尤其是受到昨天看到的推送《锵锵旧事 20100924 ”纯爱“与“放荡”》里面配的文字之后,我在思考解放与滥交之间的边界,也在思考对于性别的认知等问题。

当然我们也在想,我们所谓的思考与对话,在十来岁的少年少女眼中是不是值得去读,还是不屑一顾?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担心这些我们想要传达的(开放包容、对自己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信息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接收到?

当我们发声时,有多少种被人误读的可能性?

我在写这篇推送的时候,又看了一篇和草间弥生人生有关的内容**,突然就有些理解她为什么执拗地重复画着圆点,为什么固执地以这种方式和这个世界交流。

第一,不能因为害怕被误解就扼住自己的喉咙。

其次,也不能因为别人恐怕不能理解就停止自己的表达。

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不仅是存在的这个世界,也是我们所书写所记录的世界。

我想这或许也是我和森林拾光者在做公众号时一点小小的期待,至少我是这样。我在一次次重复的编辑,确定推送过程中,总是希冀着能够通过我的表达给某个时空里的人一点涟漪,让TA意识到:

我也可以说出我的想法,也可以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这样说或许会被认为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但自我都没有找到的话,是不是很容易去追逐一些所谓的时尚、风尚,甚至因为从众心理而去做一些本不遂己愿的事情,只是因为想要融入另一个圆点。

没有一个圆点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总有圆点可以交相辉映。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先自处,再与他人相处。在变换颜色的过程中,能找到你自己的光和别人的光。

圆点之间虽然彼此有边界,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都是圆点。既然都是圆点,即使不同,即使有距离,也不要将其他的圆点看作是你的工具,更不要因为你是大圆点就觉得小圆点不能存在,不要因为你是黄色的圆点就希望其余的圆点也都是黄色的。

最后,如果你也想给情窦初开的小朋友写一些内容,没有时间限制,欢迎以任何方式告诉我,包括但不限于:在这条推送下留言、在这个公众号私信、发邮件给我。


关于草间弥生——

*我们看的是这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060279;

**我写这篇推送时找到的另一篇,内容与前一篇有些相似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30813

这两篇一并发给阅读GEO的介绍觉得还不够或者想考据一下的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