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声中是怎样起音的?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一)什么是起音
两条声带随吸气闭合,而后在呼气的同时发出声音,在这发出声音的瞬间叫做起音。又称激起、起唱、起首、始音等。
“发声”与“起音”在演唱实践中其实是一个动作,为了讲清楚,所以在理论上又需将其分开叙述。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感悟。
(二)怎样起音
前面《什么是京剧唱法的正确发声》讲的“气声同步”和“腔体通杨”是“起音”的完整内容。即在吸气后并不马上向外呼气发声,而是稍停片刻,同时闭合声门,在呼气的同时起音、发声。
怎样起音,可体验首先长叹一口气,把胸、腹之内的气放干净,此时腹部会瘪缩,在不吸气的状况下发出“a” (啊)音,不要中断,体内有多少余气,就“a”多长,直到完全没有气时。请记住此时丹田(小腹)紧绷、硬憋状的感觉,这种丹田(小腹)的硬憋状态就是京剧演唱运用丹田气息时, “丹田”  (小腹) 的歌唱状态。然后重新深吸一口气,此时会感觉腰腹部胀满、外凸,两肋会同时扩张,这种腹部胀満、外凸,其实就是横隔膜下降、 压缩内脏、储存气息。吸气后并不急于向外呼出,用前面讲过的丹田硬憋状将气息憋住,对欲呼的气息造成强大的阻力,停留片刻(保持住一至两秒钟)后再慢慢呼出。以此来控制呼气的释放速度,从而支持在演唱时声带的松、 紧力度的变化。这样的呼气有两个好处, 一是这样呼出的气息足以使声带做强而持久的振动; 二是这样的呼气, 能使唱者主观控制气流对声带冲击力度的大小及持续时同的长短。出来的气息要细若游丝,慢慢放响,呼出的气息总体感觉是慢、细,窄。当这一口气呼尽后,又停止一两秒钟,然后再戏、 再呼,这样重复练习五至十分钟,京剧演唱就是在憋住气,停留片刻,向外慢慢呼出的同时发声、演唱。
这种起音在开始唱前,先要找到“哈欠”的起始状态,使腔体打开,喉头向下挡一下气,使之有向下的叹气起始感,并保持这个喉头位置,气一碰“嗓子限儿”就响了。也可先用少量气息从声门逸出,再发音; 或将气息裏着声音即气送声、气带声,气声同时轻轻地嘘着一起出来。这是以气起音,故称“软起音”,京剧演唱就是采用这种“起音”。
这种“气声同步”软软地起唱方法,在起音时的一刹那声门闭合力度相对柔和,喉头、腔体得以稳定, 喉头是处于吸气的位置(状态),喉头稳定即声带稳定,发出的声音也才会稳定,这是演唱的核心要领,是能否把呼吸、共鸣、吐字协调一致的关键。这种状态可使演唱的声音效果自然圆润、舒展丰满,没有声门的破裂音(如京剧中架子花脸打“哇呀呀”!所出的那种“炸音”)。这种起音不容易损伤声带,喉头没有紧张感,也无沙哑之音,干净利落,这样唱很容易找到起音之后的声音通畅感。
因京剧在演唱中,高音,超高音多,因此在所有唱腔中,所有停顿后的再起音时,都要采用“软起音”的方法起唱,这种方法在起音时,气息是细,窄,声音是轻柔,轻起,然后在呼气时必然就会有气粗、声强的态势, 由此而形成一种“枣核音型”,在京剧演唱中就是始终贯穿着这一种“枣核音型”为声音强弱基础的,这种轻重并体现在演唱中全部的起音处和唱腔中,所以在起音时一定要有一种让气息和声音集中的状态,轻起声音,然后用气将声音逐渐放大,最后轻收。
京剧演唱采用的是“软起音”。软起音也叫“高位置起音”,这种“起音”便字、音高位置安放,起音特点是由弱渐强、柔和、自然,具有高位置的共鸣。
软起音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舒气起音,就是在声门闭合时,发出声音之前,先轻轻地、细细地舒出一点气息(京剧在唱高音前,如时值允许,都可采用此方法,即先出点气再发声);
在唱曲例中“雁”字后的高音“5”之前时,就可先出点气, 再发声。另一种是不先舒气起音,即在出气的同时发声。
在京剧演唱中,起音一好,后面的唱腔也就容易唱好;起音不好,要再从后面的音符上寻找好的“位置”,再去进行临时的调节,那将会出現起音太硬、破音、塌调或冒调,字、音不清澈等毛病。
这里讲的“位置”,就是“面罩”共鸣的高位置,京剧演唱,要锻炼在起音的一开始就要将字、音唱在高位置上。因为一个字的起音与收音,是京剧演唱中字与字、声与声之间保持连贯统一的纽带,也是唱好高音前期的重要准备。“实践中可以发现,高音唱得好与坏,常常与它的前一个字(音)唱得如何有关。因为前一个字是后一个字的准备和引导。如果将前一个字的收音切实地送到高位置,即后面高音的高位置就已准备好了,高音必定会很容易地唱出来。可以说,高音唱不好,其原因应在它的前一个字的音上去找,前字收音位置低,后面的高音就难于唱上去。”如«捉放曹»中陈宫唱【西皮慢板】
京剧演唱就是在这种“软起音”的基础上,将所有字的“字头” (声母)运用巧劲、着力地弾、吐、喷、咬,因为字头是诱导字韵拼合的着力点,是整个字音在口腔中发音的始发点和立足点,是字音清晰与否的关键,所以就要使字头有力度地撞击、除阻,敏捷地将口腔打开,并保持以这种口型唱这个字的字腹所有的旋律(即施腔),尤其是在唱高音时,这样唱不失为是一个巧妙、有效地好办法。字头咬完后要即刻放松, 这就形成了气是柔软的,而“字头”却具有一定弹性的硬度,体现出了京剧咬字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演唱风格。
京剧演唱的起音比唱一般歌曲要复杂一些。它的起音包括一段唱腔的最初起始音和后面唱腔中每一句、分句及这段唱腔中所有的气口、体止、停顿后的再次起音,使每次的起音都保持与第一次起音时的起音状态一样。即在一段唱腔中所有的“起音”之前都要这么“憋”一下。
养成在一开始唱任何一句或一个字时,即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将气息做窄、做细、轻轻呼气的习惯,使声音由轻到响,这样唱才会有气息的支持感。出气轻就必须会使横膈膜的动作缓慢。这样可使演唱时,呼吸能够运言转自如。也可用少量的气来发音,唱起来气息留得长,方便唱长的唱腔旋律,就可自如地控制住向口腔送气:“要多即多,要少即少。这样便能找到发出某一个音、某一段旋律时所需要的最合适的送气量,不会无计划地把气全部用光,或是由于呼气的不能控制而紧张,乃至影响到声带近处的肌肉紧张,因而不能发出完好的声音。”如
上面是两段青衣唱腔曲例和两段老生唱腔的曲例。每句的第一个字音的开始以及所有的休止、停顿和全部的气口后的再开始之前,都要稍稍地“憋”一下,都要以这种“软起音”的方法来演唱。
(0)

相关推荐

  • 唱京剧就要“顶天立地”唱高音

    在声乐教学中,常要解决的问题如:发声位置.气息支点和打开喉咙等.在我看来,无非是解决好二个反向力的问题,我把它比喻成"顶天立地".以声带为界,上为天,下为地.无论向上牵引.向下扩展 ...

  • 在京剧演唱中遇到拖长音的情况怎么办?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长按二维码,赶快购买吧! 拖长音的练习方法 根据医学科学试验证明,一般人以任意音高拖长音时,如果连二十秒都不能维持,就说明发声方法有问题.这 ...

  • 吴培文:京剧发声中的“憋气”

    很值得研究的是京剧在演唱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普遍使用了憋气的办法, 他们用憋气的力量使人的腹部.胸部.颈部乃至连结声带的肌肉群,全部紧密地连在一起,如同一体, 建立起一条坚实的通道--气息通道.京剧 ...

  • 京剧发声中常见的问题

    从这期开始讲些京剧常见的发声问题,由于文字的局限性,所以主要以视频为主.但是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感觉自己好像也有这样的问题而不敢唱了.这里介绍的是卢文勤老师归纳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发声问题,供大家区别和警惕 ...

  • 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一)什么是共鸣

    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 (一)什么是共鸣 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共鸣也称"共振."即一发音体振动引起另一发音体同时振动,从而使原发音的音量增大,京剧演唱中的共鸣就是运用这种 ...

  • 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二)“上膛音”——口腔共鸣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京剧演唱中的"上膛音"--口腔共鸣 1.口腔共鸣 "上膛音"即口腔共鸣(膛:器物的中空的部分),是指喉头以上至上腭的共鸣,是可以调节的共鸣 ...

  • 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三)“龙音”——头腔共鸣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三)京剧演唱中的"龙音"--头腔共鸣 "龙音",在京剧演唱中被视为头腔共鸣,而头腔共鸣是在唱高音时才会产生的,因此,可以将"龙 ...

  • 张再峰:京剧演唱中的腔膛之音——共鸣(四)“虎音”——胸腔共鸣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四)京剧演唱中的"虎音"--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京剧行称"虎音",取虎啸之意,声音粗大.宽宏而低沉, ...

  • 如何掌握京剧的发声法?京剧老生中嗓子好的为何不多?

    作者:何敏娟   戏曲表演中讲究唱.念.做.打,其中,唱和念都是京剧中的声乐部分,发声在戏曲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如何掌握京剧的发声法.并能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不断向前发 ...

  • 详细解读京剧演唱中的立音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文章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京剧里的立音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前脑后音.既充分运用额窦.碟窦.筛窦和鼻窦腔的共鸣,使演唱时的声音竖起来,极具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