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式父母分不清“一质二问”,意识不到儿童社交的重要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为什么有的小孩小时候很受人欢迎,长大后就不再有受欢迎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小朋友很喜欢热闹,很喜欢在一起玩耍各种玩具、各种游戏。
大人们也乐得在旁边边看边休息,同时也认为孩子们多在一起玩,会发展出社交能力,知晓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规则、技巧,还能在接触各类不同性格之后,促进自己性格、人格、情绪控制、情感表达、语言沟通等各方面的发展。
显然,孩子们在一起玩,益处多多。
但是家长们关注到其中的规律,以及意识到自己每次应该在小朋友玩耍之后对他/她的玩乐过程进行复盘和总结指导吗?
鉴于很多孩子从小就与爷爷奶奶待在一起,衣食住行都由老人照管,这个“玩后复盘”的行为显然是没有,甚至是完全没被意识到的。年轻父母们忙于工作、社交、生活琐碎,有人帮助自己带孩子(3岁以前或幼儿园期间)、接送孩子已然感恩不尽,顾不上的事情太多了。
譬如观察和总结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现象、问题,以及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纾解。人总是成长和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孩子则更是如此。
他们的成长环境,就是他们的性格、人格、心理特征养成基地。而心理上而言,还有承继自父母的内在的一些禀赋与天性。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擅长或很懂儿童心理,往往习惯性的,或以成人化的眼光心态,去理解孩子的种种表现去指导孩子的日常行为。这当然是父母应尽之责,却也难免有所缺失和遗憾。
世家大族延绵不绝,宗祠香火旺盛,后代贤达辈出,不是没有原因的。事实上,这些家族往往有着一些奇妙的共性:都有或严苛或宽泛或明智的家训。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1919年11月1日鲁迅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在解释写作缘由时,鲁迅特别提到:
我作此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特别想对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革命要先革到老子身上罢了。
处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下的鲁迅,所谈的自然是范围较大的社会性、国民性问题。
在鲁迅看来,父权过于严苛不近人情,其实就是封建礼法余孽仍在作威作福,这样愚昧礼法培养出的下一代,思想自然是僵化的,人生自然也是重复的。所以,把革命到“老子”们头上,非常有必要。

作为晚清政治名流,著名学者梁启超对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且有章法。400多封家书里,俱是对子女的敦敦教诲。
他的9个子女们也从中受益颇多,梁启超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父亲”,九个儿女个个成才文理工兼备,成就了让后世颇为赞誉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从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眼光来衡量,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关键,或许就是在继承传统修身做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又与现代教育充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德育、智育、情感教育相互融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所以,家庭教育是什么呢?儿童人际交往中所体现出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年轻父母们每天碎片化刷各种公众号看各类零散的育儿知识,表面看是如饥似渴,爱子情切,实质上暴露出了一个本质两个方面的问题:
本质一:家庭教育中缺乏主心骨,核心思想与行为规范;
问题一:自己尚且是在毫无规范规则的环境下长大的,对自身的认知尚有距离和差距;
问题二:因家庭教育如家训等无形规范的欠缺,导致缺乏成体系的育儿知识、心理资源。
在这种情形之下,父母们捉襟见肘的育儿与恶补,其实效果十分有限。毕竟,风气浸润非一日之功。
因此,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其实是一个非常深远又非常值得提早规划与铺路的问题。父母要为自己做铺路石,自己就必须行稳致远,有一整套规范与核心思想。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父母之思想灵魂养料,其实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传承,以及兼顾现代心理学育儿理论。在传统文化核心的基础上,再兼容并包,才有可能让子女耳濡目染于当下,又踌躇满志于未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ells, A. (2019). Breaking the Cybernetic Cod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Human Metacognitive Control System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62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