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事林广记》弧矢谱法 南宋
《事林广记》弧矢谱法
南宋 西颖 陈元靓辑
礼记.射义
曰: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矣。
又曰: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其中多者,得与于祭。数与祭而君有庆,数有庆而益地。
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盖男子之生,以桑弧蓬矢六,示有志于天地四方。
审是则射岂士学之所宜略者,然体法不备,不足谓之善。平居无事,可以观德,绎志审礼求仁,其或有事,以战则克,以守则固,保生民而安国家,皆自此始,岂曰小补云。
译文:
礼记.射义
古云:“射艺是可以各抒自己志向的,或者说像“舍”那样能网罗天下见闻,畅所欲言。绎的意思,就是各自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心态平和身体端正,手持弓箭能审查动作,稳固果断,这样才有射中的把握。”
古云:“古代天子的制度,四方诸侯每年要向天子举荐人才。天子会在射宫应试诸侯举荐的士人。士人射艺的体态仪容要合乎射的礼制,士人射艺的气节要合乎射的乐礼,这其中最精于射的士人,则能参与祭祀社稷。能多次参与祭祀被天子拜为卿士,拜为卿士多的侯国则是礼制崇高的好地方。”
所以有云:“射艺,是诸侯间最为重要的事情。作为男子,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以显示他的志向在于天地之间,在于世界四方。”
审视再射这岂非是士人进修学习可以忽略的?若是姿势射法不能掌握,不能说自己的修业已经尽善尽美。平日闲居无事,习射可以观德,表达志向审查礼仪追求仁义之道。如果遇上战事,用来战斗取胜,用来守备则可以安定,保卫百姓安泰国家,都从射开始,岂能说这只是小用处呢?
*御试事例
殿试后,书铺送。敕黄还部中验视讫,告报某日上四甲射、某日第五甲及特奏名射、某日纳亲弓箭、某日守丽正门。平明开门,依次第入,至射殿所帘前,以彩帛结作箔水五间,徹屋南廊安垛子二,不甚高,约八十余步。上御殿,宰执朝毕,然后引进士班再拜,退西南立,次上东廊,幕中卸公裳之类,时已先着紫衫,带袖套、包指讫,驾兴引过垂拱,殿前出西隅,门旁赐食,皆坐于青幕,上人赐馒头,二食已,至射殿前,术士点寻姓名,依次第,二十人为一班,分弓箭作七班,立定。驾坐,便引射,自西横排至东,立二十人为一行,脚踏红花结子,各随意射毕,退就幕,次着公裳,七班皆毕,则催班北面鞠躬,稍久,直身立,班退。
正奏第一甲至第五甲,人各给六只弓,不限斗力,愿用私弓者听。三箭中帖为上等,二箭中帖为中等,一箭中帖及上垛为下等,若两箭上垛及内有中的箭,並许依武学射规格,与比一中帖。
内有年及五十以上人,免试,愿试者听。
随弓落箭之人,许行补发一次,更不再补。
上四甲:
全中者取旨;
第五甲同,射入上等,状元转;
官余循资,射入中等,减二年磨勘;
任回收使,射入下等;
任回与不依名次(这里还有个字因影印模糊无法分辨)。
第五甲:
射入上等,注黄甲口;
射入中等,候到部与升一年名次;
射入下等,候到部与升半年名次。

弓箭式
步射总法
左间与胯对垛之中,两脚先取四方,立后,此转左脚,大指垛中心。此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
左手开虎口,微松下二指,转弝侧卧,则上弰可随矢直指的,下弰可抵胛骨下,此为靡其弰。
右手摘弦,尽势翻手向后,要肩臂与腕一般平直,仰掌现掌纹,指不得开露,此为压肘仰腕。
射经曰:无动容,无作色,按手颐下,引之令满,取其平直。故曰:端身如干,直臂如枝。箭发则靡其弰,压其肘,仰其腕。胸凸背偃,皆是射之骨髓疾也。
射图如下:

译文:
步射总法
左侧肩膀和大腿要正对着箭靶中间,两脚先是“四方位(平行)”站立,而后左脚脚尖转向箭靶,这叫“丁字不成,八字不就”现今称为“非丁非八”。
撒放后,持弓的左手张开虎口,微微放松无名指和小指,转动弓把使弓侧着横卧,这样上弓梢就可以随着箭飞出去的方向指向目标,下弓梢可以抵在肩胛骨的位置,这就是“横卧弓梢”的意思。
勾弦的右手勾弦,满弦撒放后手要向后打开,要让肩膀和手腕水平一致,手掌上仰露出掌纹,手指不能打开,这叫“压肘仰腕”。
《射经》书:“射箭时面不改色,动作随和,前后手同时开弓满弦,让手的高度到脸颊下侧,调整箭尾让箭和弓角度达到相互垂直的高度。”有书:“身体端正躯干笔直,手臂伸直如同树枝。压低手肘,抬高手腕。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后驼,这些都是射箭时容易犯的致命错误。”
目视弓上:眼睛盯着弓
上梢指的:上弓梢对着靶子
下梢抵腋:下弓梢顶在腋下方位
肘压在下:手臂贴着弓,让手肘在弓的贴合下向下压
腕仰在上:手握弓把,让手腕能朝向上方

马射总法
势如追风,目如流电。
满开弓,紧放箭。
目勿瞬视,身物倨坐。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射图如下:
译文:
马射总法
骑马要像追逐风一般急速,眼光要像闪电一样。
开弓要满,放箭要快。
眼光不要眨动,马上坐姿要稳。
射箭的同时要驾驭好马,放箭要果断。
步射病色
前汉李广将军校定
开弓勘手:谓前手太高,后肘低太平。
开弓提手:谓前手太低,后手高。
开弓偃弰:谓身直头偃,前手腕仰。
两摘:谓不一,发用力及前后分解不齐。
斫弦:谓遣箭分弓,实握不转腕,微松手转弝。
脱把:谓手太松,倒提手,把不转。
划[发刀]弰、弰子大二件:谓下弰传右胛。
后手约:谓手侧不仰腕。
后手小:谓铃定手不放平。
手偃、后手二件:谓遣箭不直,硬[绝力]弦挒手。
译文:
步射病色
前汉李广将军校定
开弓勘手:这是前手太高,后肘放太低导致。
开弓提手:这是前手太低,后手又太高。
开弓偃弰:这是身体站直却仰头,前手手腕上仰。
两摘:这是开弓前后手分担力量受力不均。
斫弦:这是撒放箭离开弓,前手握弓把太紧不转腕,前手要微微放松让弓把转动。
脱把:这是手太松,手没有握在正确的弓把位置。
划[发刀]弰、弰子大二件:这是弓下梢放松过度触碰到右侧的肩胛骨。
后手约:这是手侧不要仰起手腕。
后手小:这是固定手却不放平直。
手偃、后手二件:这是发箭的时候不干脆,很生硬的撒放送弦。
前后手法 宋卢宗边太尉释:
摋,《说文》云:「侧手击物曰摋。」谓当后手如击物之状,令臂与肩一般平直是也。
捩,《说文》云:「捩,拗也。」谓以前首推弝,后手控弦,如用力拗捩之状。
[上绝下力],《说文》云:「[上绝下力],断也。」谓当以后手摘弦如[上绝下力]断之状,翻手向后,仰掌向上,令见掌纹是也。
[手窒],《说文》云:「[手窒],掷也。」即当以前手点弰如掷物之状,令上弰指的,下弰抵胛骨下也。
译文
前后手法第三 宋 卢宗边太尉注释:
摋(sa 第四声),《说文》注释:“侧手击打物体叫摋”。这是说后手勾弦,撒放要如同击打物体那样迅猛的状态,让手臂与肩膀要对齐平直。
捩(lie 第四声),《说文》注释:“捩,拗折”。这是说前手要推弓把,后手控弦,两边同时用力好像要把弓拗断一样。(前推后张)

“上绝下力”,《说文》注释:“上绝下力,决断。”这是说后手放弦如同“上绝下力”这般决断,手向后脱弦,掌心仰上,后手可以看见掌纹。

“手窒”,《说文》注释:““手窒”,投掷。”就是撒放时,前手放松让弓像被投掷一样,让上弓梢指向箭靶,下弓梢抵住肩胛骨下侧。
习挽进力
古法曰:莫患弓软,服当自远。
盖习射之始,必须积挽其法,以木弓三,四斗,挽小至多,不可骤越。积至弓服,然后加以斗力,进而上之,至一石止。盖石力人皆有之,可勉而极,挽力既进,则架箭以试其满,弓欲弱,箭欲长,弓弱则易引至满,箭长则引满有余,它日射之,可无残箭之患。
译文
习挽进力
古法有云:“不要担心弓太软,使用得当就能射得远。”
在刚开始研习射艺时,必须学会循序渐进的提升弓力量的方法,用三,四斗的木弓,尽量开小力量的弓,弓力量切不可一开始就骤然上升。当自己的力量能驾驭一张弓以后,再以斗量渐渐提升,直到一石的弓力为止。可以开石力弓的人都有,可以勉强开满,当可以挽开大力量的弓后,就能搭箭来试验能否开满弓,弓要弱,箭要长,弓力量弱那么开弓容易开满,箭长那么开满弓还有盈余,它日射箭,这不会担心箭长带来的问题。
执弓取箭
古法曰:远之能,近之功。
盖挽力既通,然后习以左手连双箭,夹弓而执箭筈,齐上梢上,三指实下,二指虚,其箭自偃,以右手下三指仰,抹取偃箭,至箭之半,即以小指勾定,推近箭镞分寸之间,次以食指勾其上箭,控筈上弦,不可以目视筈。凡取箭之体,须侧右手于右侧,不撞把,不视取箭,则恐不真,不真则不能及弦。揣摸久之,则又非式,亦恐有落架脱弦之病。必控筈之际,以食指包杆,其筈纵未遽,入弦可以一移而无落脱。先习于十步之内,百发百中,然后增五步,推而上之,至百步止,此古善射者之法。
译文
执弓取箭
古法有云:“远射的技术水平,是近处训练得到的功夫。”
在开弓的力量已经通晓,然后要学习用左手两个指头带住箭,夹住弓而且夹住箭尾,与上弓梢对齐,三个手指向下实握,剩下二指虚握,让箭自然下垂,让右手下三个指头上仰,摸取下垂的箭,握住箭杆一半的位置,即用小指头勾住固定,在分寸细节间推进箭头,然后用食指勾住箭让箭尾搭上弓弦,不能让眼睛看箭尾。但凡取箭的姿势,必须侧向右手的右侧,不要让右手撞到弓把,不要用眼睛去观察取箭,那恐怕难以确定,不确定箭位就不能推进到弓弦。揣摩时间长了,就又习惯不正确的动作,也有可能落下落架脱弦的毛病。在控制箭尾的时候,要用食指把住箭杆,让箭尾速度勾入弓弦,勾入弓弦后可以移动但不能掉落是最好的。之后先在十步之内训练,百发百中后再增加五步,循序渐进,直到百步为止,这是古代善射者的训练方法。
牵放体势
古法曰:前手如拓太山,后手如抱婴儿,前足如踏鸡子,后足如踏蝎蝮,丁字不成,八字不正。
谓手欲前直而后圆,足欲前虚而后寔,前足尖对的,后足横,则有力也。左膊恶高,右肘恶下,颈恶旁引,头恶低垂,胸恶前仰,背恶后偃,肚恶凸,臀恶高。力胜弓则容闲和,弓胜力则体动神疲。盖以和容为上,主皮次之。其或撮口挽弓,嗔目牵箭,斜视其的,架挽无文。一身态度尚不自持,又安能求中!
译文
牵放体势
古法有云:“前手持弓要像推高山,后手张弦要像怀抱婴儿一样,前脚好似踩在雏鸡上,后脚如同踩在蝎蝮身上,丁字不成,八字不正。”
双臂要前手伸直后手周圆,双脚要前脚虚踏后脚实踏,前脚尖对准目标,后脚横站,这样的站姿才是有力量的。左肩膀(前肩)不能高耸,右手肘(后肘)不能下垂,脖颈不能向开弓的方向倾斜,头不能向下低垂,胸不能向前仰,背不能向后驼,肚子不能前凸,屁股不能挺高,力量能驾驭弓那么仪态就能闲情平和,弓的力量太大难以掌控那么体态动摇精神疲惫。所以射箭要以仪态平和是优先的,射准是其次。或者上身开弓,怒目取箭,斜视目标,搭箭开弓无需过多礼节。射箭姿态尚且不能完好把持,又怎么能射得准?
遣放求亲
古法曰:射不入铁,不如不发;射不入石,徒劳尔力。
又曰:有力不亲,不能害人,亲而无力,不能入物。
又曰:疾而箭狂,反被敌伤;亲而箭迟,敌可闪移。
三者射之要也。盖射始于举手,终于遣箭。筈高则下插而箭斜,筈低则上插而箭徐,弓急则失威仪而难中,弓缓则力弱而去迟,昔由基百步穿杨,鐏甲七札,精通于神,唯在遣放。
遣放之法,须人力胜弓,操审在我,偃其左肘,仰其右腕,箭发则靡其前梢画地,后梢附右膊,后手不得恋,前手不得运,身不得动,文牵而武放,然后发无不疾,疾无不毒,毒无不亲。
译文
遣放求亲
古法有云:“箭射不穿铁片,不如不要放箭;箭射不进石头,徒劳无力。”
又有云:“射有威力却不精准,不能伤人,有精准却没有威力,不能洞穿物体。”
又有云:“不求精确快速放箭,反而会被敌人射伤;射得精准但是箭的速度缓慢,敌人有时间躲开。”
以上三条是(武)射箭的要义。射箭从举弓开始,结束于放箭。箭尾扣弦太高那么箭会向下飞出容易倾斜,箭尾扣弦太低那么箭会向上飞导致减速减低,射箭太急促那么有失威容仪态而且难以命中目标,射箭太缓慢那么力量因把持太久而衰弱并且射出去的时机已经太迟,昔日养由基能百步穿杨,贯甲七札,射法精妙如通神灵,都在掌握了撒放的技巧。
撒放的技法,前提得人的力量能驾驭住弓,操握审视均在射手自身,压低左肘,提高右手腕,箭射出去的时候要放倒上弓梢直向目标,下弓梢要贴附在右肩上,后手撒放时不要贪恋不放,前手不要摆动,身体不要晃动,斯文开弓孔武撒放,这样放出的箭无不迅速,无不威猛凶险,无不精准。
治心调摄
古法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盖心一不治,则射无中理。
凡射有十不可:
一.它想不可;
二.它忧不可;
三.奔走而至不可;
四.醉不可;
五.饿不可;
六.饱不可;
七.怒不可;
八.不欲射不可;
九.射多而好,不止不可;
十.事夺不可。
戒此十者则不徒射矣。射中勿喜,喜则心易而反跌;射不中勿忧,忧而心惑而无主。手执其弓,弦安其箭,目注其的,心实运之。平居暇日,更当调其气息,节其饮食,避其寒暑,持其喜怒,诫其嗜欲。此射之至要。
译文
治心调摄
古法有云:“得心必应手,这是身心不能同步协调,这样射箭是难以射中的。
但凡射箭有十点不可:
1.三心二意不可
2.心有忧虑不可
3.疾驰刚到不可
4.醉酒不可
5.饥饿不可
6.饱腹不可
7.心有怒气不可
8.不想射不可
9.射到一定数量即可,不可无节制
10.有事干扰不可
戒以上十条还是不足以射的。射中不要狂喜,狂喜那么内心易浮躁反而成绩下跌;射不中不要忧愁,忧愁会内心疑惑拿不定主意。手握弓,弦扣箭,眼视目标,内心按则运弓。平日闲居度日,更要调节自己的气息,节制饮食,避开寒暑,控制自己的情绪,收复自己的嗜欲,这是射箭中至关重要的。
弓箭制度
古法曰:弓不等箭,与短兵同,箭不等弓,与无镞同,谓箭重则缓,轻则飏也。
盖弓有强弱,矢有铢两;弓不合度,矢不端直,虽蒙尧不能必中。古者弓矢之制,弓八斗,以弦重三钱半;箭重八钱为准。举成或致的,于深谷或升,于高山或曳或掷,使其的纵横前却,施之于敌,发无不中。
译文
弓箭制度
古法有云:“弓和箭不对等,那就和短兵器没什么区别,箭和弓不匹配,就和没有箭头的箭一样没有威力。所谓箭重那么速度就慢,箭轻速度就快。”
所谓弓有力量强弱,箭有铢两轻重;弓不合度量,箭不端正校直。即便偶尔蒙中也不能次次必中。古代的弓矢匹配规制,弓八斗,弦重三钱半,箭重八钱为标准。有的训练方法是把靶子放在高山之上,或是放在深谷之中,或者拖动靶子,或者投掷靶子,让靶子随意摆动,这种训练方法是用来射禽兽或者敌人的。
焙宜火候
江南之地多卑湿,弓矢四时无失焙宜,然后筋角胶漆和畅而不解,使弓之斗力常在,矢之翎羽常附,凡造焙之制,高不过五尺,横称弓身而有余,随弓之多寡而广狭之。弓之去火四尺上下,火近弓太迫则燥,火去弓太远则气不及,务适宜尔。弓面上向,焙其背,不焙其面,凡火四时有宽猛增减,不欲太猛亦不欲太宽,盖太猛则有弓枯之遇,太宽则火气易息。与无火同。火在炉,春夏秋冬,上常覆三分之灰,于梅蒸则宜上覆二分之灰,春夏阴润亦如之常,使微见火,朝以继暮,夜以继日,四时值天气明爽,时取弓出而列于架,使筋角之活也。良久,复藏于焙,江南射者易伤其弓,往往恃秋冬不润,或置之风,殊不知一日失焙,弓未遽,积日则解矣。凡自焙内取弓出射,必俟须略令弓绝无火气,方可安弦,庶几无伤折之患。箭亦不可不焙,不焙则翎易不附,焙箭之法,要在以直安箭,箭横安则易曲也,弦之新者,必润安之于焙,以去其稠,然后结而上弓,庶不差于长短,大抵射以弓矢为本,尤当谨护,其逐月用分数详列于左:
正月二月用火五分
三月四月用火六分
五月梅蒸用火十分
六七月用火七八分
八九十月用六七分
十一十二月用五分
译文
焙宜火候
江南地区有瘴湿,弓箭四季要不间断的烘焙为宜,这样筋角胶漆之间才能和顺不因潮湿解体,让弓的力量常在,箭的箭羽要经常烘烤,但凡造焙的标准,最高不过五尺,横弓称量弓身有烘烤的余地,按着弓的长度来配比。弓靠进火四尺左右,靠火太近弓容易过于干燥,靠火太远弓去湿的效果不够,务必要远近适宜。弓面要朝上,让火烘烤弓背,不要烘烤弓面,但凡烘焙四季火候都有不同的增减变化,不要太猛或者太宽,若火太猛则会让弓干枯焦燥,太宽火力容易熄灭,这和没有用火烘烤是一样的。火关键在于炉子,春夏秋冬四季,火炉上要时常覆盖三分的灰,遇上梅蒸时则要覆上二分的灰,春夏季阴湿比较常见,要让火微微出炉一些,早晚不间断的烘烤,到四季季节中天气干爽的时候,将弓取出陈列于干架上,让筋角活络。时间良久后,再放入箱中烘焙,江南的射手的弓容易损伤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因为秋冬季节天气不怎么湿润,就随意放在室外任其风吹日晒,不知道一天不烘焙,弓就失去一分劲力,日积月累弓体就分解了。但凡从烘焙箱内取出弓时射箭,一定要缓一缓让弓的火气去尽,才能上弦,杜绝伤弓折弓的祸患。箭一样也要烘焙,不烘焙箭尾容易脱离箭杆,焙箭的方法,首先要把箭绕直,箭如果横校则容易弯曲;新的弓弦,也必须要烘焙稳定湿度,去除弦上面的粘稠的感觉,这样都做好才可以上弓,这样的办法不区别于弓的长短,大抵射箭要以弓箭器材为基础,尤其要谨慎调配,以下是每个月烘焙的细节标准:
正月二月用火五分
三月四月用火六分
五月梅蒸用火十分
六七月用火七八分
八九十月用六七分
十一十二月用五分
持弓审固
左手垂下,微曲大指羁弝,第二第三指着力把弓箭,余指斜笼下弰,指左脚面。曲右手当心,右臂贴肋,以大指第二第三指于节上,四指弦畟提弰,箭筈与手齐。
诀曰:
持弓审固事须知,垛在南时面向西。
右手捉弓左当弝,仍令箭筈两相齐。
译文
持弓审固
左手下垂,稍微弯曲大拇指束住弓把,食指,中指用力与拇指一同支持弓把。后两指斜侧遮住弓把下半位置,让指头指向左脚的脚面。弯曲右手手心,右手臂贴在胸肋骨上。大拇指,食指,中指搭在指机上,四指贴弦疾驰开弓,箭尾与手后手对齐。
口诀有云:“持弓审固事须知,垛在南时面朝西,右手张弓左握把,仍令箭尾两相齐。”
举弝按弦
钦身微曲,注目视的,左手轮指,坐腕弝弓,箭如怀中吐月之势。续以左手第二指与第三指靠心斜入拨弦,令弓上传着右肩,然后举左脚,三移其步以取箭。
诀曰:
举弝拨弦横纵脚,轮指坐腕身微钦。
指弰斜传右肩膊,左手持把横对心。
译文
举弝按弦
身体微微向前倾,眼睛注视着靶子。左手弯曲手指可以在弓上转动,压腕握弓把,箭要像“怀中吐月”一样推箭上弦。然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让弓靠着中心位置倾斜,右手随同勾线,将弓放至右肩侧,然后抬左脚,做“三移步”动作,来取箭。
口诀有云:“举弓勾弦横纵脚,轮指压腕身前倾,指梢斜弓右肩侧,左手持把横对心。”
抹羽取箭
以左手三指丞下,紧抵前四指、五指,钩落上笼;先举右脚,随步合左手指弰抵弝,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bo 四声 古通“擘”)箭,四指、五指向里斜钩,左手二指、三指羁干掣箭至簇。
诀曰:
前当弓弝一般齐,三实两虚势渐离。
小指取箭羁紧簇,抹羽入弦无暂迟。
译文
抹羽取箭
搭箭之前先让弓斜侧,用左手中指,紧紧抵着无名指和小指,稳稳握弓;然后移步右脚,配合左手握弓,让食指按箭杆,中指斜侧曲指,做出类似弹琴的指形,无名指和小指向内握弓,让箭头在食指和中指之间推动,并让箭头到箭杆之间的空隙停留在两指之间。
口诀有云:“搭箭之前前手要与弓把的持握对齐,三个手指实握箭两个手指虚握,力量从上到下,渐渐减小,小指头取箭紧紧勾在箭头的位置,捋直箭羽后搭箭一气呵成不迟疑。”
当心入筈
右手第二指紧控箭筈,大指捻筈当心,前手就后手拶干入筈。左脚尖指垛,脚跟微出,右脚横直,鞋衩对垛。浅坐箭筈。左手第二第三指坐腕,羁前双根斜觑的。
诀曰:
右手二指抱箭筈,两手相迎稳入弦。
捻筈当心斜觑贴,紧膨两膝直如衡。
译文
当心入筈
右手拇指,食指捏住箭尾,前手配合后手将箭杆往前推送并让箭尾挤进弓弦。左脚尖指向靶垛,脚跟微微前送,右脚横直,让右脚鞋子上开口的位置对准靶垛。微微压低箭尾。左手食指中指下压手腕,收回手指握住弓把,双眼虚视箭靶。
口诀有云:“右手二指捏箭尾,两手面对稳稳把箭搭进弓弦,箭尾扣弦正中间,双眼斜视箭靶,两膝紧绷身体平稳。
铺膊牵弦
轮指把弝,推出前手,微合上弰,两臂弦曲,不可展尽。左手轮指,空第二指过弓弝节上,大指面紧着弓弝,屈起指节,余指实屈,铺下前膊,左右脚膝着力同入筈法。
诀曰:
前脚铺下若推山,右指弯弓紧扣弦。
两臂梢曲不展尽,文牵须用缓投肩。
译文
铺膊牵弦
左手屈指握弓,向左前侧推出,弓稍微张开一些,前后手臂因开弓而弯曲,不要完全展开(做半弓的动作)。左手屈指握弓时,食指可以放空越过弓把,大拇指紧紧贴这弓把,其他的手指弯曲扶住弓把,前肩展平,左右脚膝盖向一个方向用力同入筈法。
口诀有云:“前脚展开好似推动大山,右手指弯弓紧扣弓弦,前臂微微弯曲不完全展开,前面开弓的动作前肩必须缓慢平展。”
钦身开弓
以右手第二节取箭,弝外觑贴,侧手引箭至簇,大指靠定血盆骨为进。凡簇与弝齐为满,半弝之间为贯盈。贯盈信美,虽有及者,大抵协肋脚膝着力亦同入筈法。
诀曰:
开弓发矢要钦身,弝外分明认贴真。
前肘上翻双膊耸,协肋脚膝力须匀。
译文
钦身开弓
让右手食指接触箭杆,箭虚贴在弓把的外侧,开弓让箭引到箭头,大拇指开弓直到血盆骨(这是啥?没百度到啊)的位置。箭头和弓把对齐才算开满,拉过弓把一半称之为“贯盈”。“贯盈”这个动作美观漂亮,虽然有人可以做到,大概要协调肋骨与双脚膝均匀受力同入筈法。
口诀有云:“开弓射箭身体要前倾,弓把内外要分辨清晰,前手肘向上翻转双肩耸立(?),肋骨和双脚膝盖相互协助均匀受力。”
极力遣箭
竦腰出弰,上弰画地,下弰传右膊。后手仰腕,极力[兀卓]后肘过肋,猗(yi 第三声 通“倚”)后手向后;前手猛分虎口,着力向下急捺转腕,以第四第五节紧钩弓弝,两肩凸出,则箭力倍劲。
诀曰:
弰去犹如搦(nuo 第四声)断把,箭发应同捻折弦。
前弰画鞋后靠脊,极力遣出犹自然。
译文
极力遣箭第
开弓时腰部伸直,上,下弓梢极尽开满。撒放时,后手仰起手腕,极力让后肘超过肋骨,后手尽可能的向后张;同时,持弓的前手迅速分开虎口,用力转腕向下按压弓把,用无名指和小指紧紧钩握弓把,两肩膀后缩,这样箭的力量会更加强劲。
口诀有云:“弓梢展开好像要把弓折断一般,箭发射时的威力好似要拧断弓弦,前弰画鞋后背收紧脊骨,用尽力量射出好似自然而然。
卷弦入弰
后箭两手相迎,直右手过胸,曲左手卷弦。以右第二指取箭,前脚跟着地,耸身稍敛,双眼觑帖,曲右手帖肘,以左手第二、第三指侧手羁干,直右手上臂,仰腕过胸取箭。
诀曰:
右指羁箭当胸出,左手卷弦弰靠肩。
箭已中时无动手,抹羽入筈法如前。
译文
卷弦入弰
射完一箭后,左右两手相互面对,右手经过胸前,左手弯曲将弓摆回射前的状态。让右手食指取出一箭(这里箭应该别在腰间),前脚跟着地,身体从原来前倾的状态稍微收敛站直,双眼斜视靶子。右手臂弯曲贴合手肘,让左手的食指中指手指一侧去接右手取出箭杆前留空的位置,让右手仰腕向前推箭杆,这个取箭搭箭过程都是在胸前完成。
口诀有云:“右指胸前取出箭,左手卷弦梢贴肩,箭中靶时手完成,搭箭入弦法同前。”
射意总铭
笃志巧动 锐意弧矢 妙体权衡 义全仁智
审知文事 固先武备 端准手目 静定心意
贯指镞的 闲和神气 引挽平直 点滴快利
射久益精 发多中彼 视古英雄 齐名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