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维惰性的思考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太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做事。碰到问题,很多时候采取的是直接的、条件反射式的措施,缺乏冷静下来思考的习惯。
不习惯思考就去做事,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很多挫折。比如,这次寒假,有很多同学并没有去学习老师上传的讲课视频,甚至答案也没有去下载。对这个现象,我也条件发射式地做过好几次回应,认为没有学习课程的学生自制力都比较差,不热爱学习,可是在累计微信家访了几十个同学后我发现好像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至少我直观感受到部分学生没有及时下载讲解课程学习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自制力差、不爱学习,而是另有隐情:
有的同学一放假就到外面跟父母汇合去了,在外准备先休息几天再来学习;有的同学家里没有网络,不具备网上学习的条件;有的同学认为寒假作业本身比较简单,看答案就能懂,也就不愿再花时间去学习讲解课程了;有的同学寒假作业不见了;有的同学沉迷游戏,无心学习...
如果再深入去调查,会发现同样是没有下载课程学习的这一结果,其背后是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如果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都归结为一种可能,那么确实是很难得到家长和同学的认同的。所以,现在我们老师最需要做的事不是拼命推作业,查看统计结果,而是对于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进行调查,通过微信去了解学生每天的安排,也就是把微信家访工作做好,了解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寒假的安排。
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提高,当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时候,不是去生气,或者置之不理,而更应该静下来思考该如何改善目前的状况。推作业是举手之劳的事情,高中六门科目,每个老师推一点作业,学生就得花很长时间去完成,我们老师有的时候真的要去反思推的作业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必要大家都要完成?没完成的同学该怎么办?很多时候不是去找惩罚措施,而更应该去想如何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合格教师和不合格教师之间的分野就在于碰到问题的时候会不会往前多想一步,多去想办法而不是去埋怨或者冷漠对待之。冷漠和埋怨是平庸之辈最喜欢做的事情,冷漠就是放任不管,经常想着“反正学生最后能不能考上大学对我们老师最后的影响没有很大,没必要跟学生较劲”;埋怨就是对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表示不理解,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缺乏必要的同理心。
怀着责任感做事,我们能把自己的事完成,但是怀着爱心去做事,我们就能把事情做的更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