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德化白瓷的关注、理念、气质与情怀!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 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元承宋制,泉州市舶贸易重振雄风,更为德化瓷业输入非同寻常的动力和活力,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德化的陶瓷业生产。1976年重 点发掘的屈斗宫窑址,出土了6000多件各式器物,大部分产品在海外均有发现。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里记载说:“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洲(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由于马可·波罗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青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 。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由于战乱而没落了。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迅速崛起,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史料对明代德化瓷塑佛像评价:"有建窑塑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像似美女为劣,似男者为贵。""明建窑文殊佛,德化窑所造。高一尺,叉手趺坐,色泽光润可爱,如象牙然",可看出明代德化瓷塑的美学成就。
中国是最 先发明陶瓷并逐渐发展壮大的国家。德化白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艺术”。

白色通常是光明的象征,寓意明亮干净、公正纯洁、朴素雅致。在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中白色的存在既多又美丽,而且对人类的生命非常重要,如白云、白雪、白色的羊毛、白色的棉花、白色的荷花、白色的奶汁、白色的大米、白色的珍珠等等。
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