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换不来明天,你需要继续努力

我以前是个安逸的人,不大爱竞争,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冠军意识。
小学的时候,我记得班上有一个同学,有一次因为考试没有拿第一名,在老师宣布成绩的时候,当众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中考前,同学们早上五点起,晚上两点睡,我上课认真听讲,自习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让成绩排在在大多数人的前面。我并不觉得非要拿第一名。
工作以后,有一次去参加朗诵比赛,我和很多老师一起在底下候场,有一位老师,坐在我的旁边,反复地练习一段文本,一会儿拿出镜子练,一会儿和她的带队互练,一会儿调整一下妆容和演出服。
她的状态让我感到有些紧张,我并没有这么认真地练习过,我连稿子都没带,我之前觉得一切都了然于胸,可她那么刻苦的样子,让我突然没了底,我是不是太过于随意?
后来,我拿了第二名,虽然第一名并不是我旁边那位,但我也深切明白了自己没拿第一的原因。
我开始变得勤奋起来,学校安排的工作,尽量超额完成,自己的学生,一对一沟通,完成沟通笔记,教学环节也越做越细。换到教育局的岗位之后,我发现每天的工作都需要绷紧神经一刻不停才能做完,要做好更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多年的历练,我逐渐适应了“勤奋”这个词,如果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进步这么快的?”
我总是回答:“因为我勤奋啊!”
我的身边,常常有勤奋的人,比如茵茵,比如鱼妈。
最早感知茵茵的勤奋,是她的早起打卡,每天五点起床,给一家做早饭,听书,读书,做笔记。白天是忙碌的工作,休息时间也永远都是看书。她的朋友圈,满满的都是“勤奋”两个字的写照。
最近接触到的鱼妈,每天四点起,每年读书300+,引导陪伴孩子阅读英语绘本200+,输出阅读笔记5万多字。
我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和她们在一起,看见更多可能。
勤奋给我带来了什么?
我每晚在孩子睡下后,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白天的所有碎片时间我用来完成社群的学习和笔记的输出,中午下班时间用来完成个案咨询以及整理,晚上孩子看书时我用来完成每天的日更。
除了工作,我的空余时间都挤得满满的,但每一次回顾,我都发现自己又丰盈了。
我用大量的时间积累案例,整理课程,只有超额完成目标,我才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或者约朋友出去吃顿好吃的。
最近接了一波工作任务,事情很多很细,早七点到晚七点,别的事都顾不上了,眼看个人成长的内容完成不了,我也开始尝试早起。
早上闹钟5:30,女儿听到响,也一骨碌得爬起来,然后开始指挥我冲奶,还要求换衣服穿鞋子,要出去玩,笑盈盈地,眼里都是期盼,几天的早起都是这样的情景。
我只好延长晚睡的时间,深夜的头脑,是越忙越清醒,因为我发现有太多事还需要做,时间更是不够了,我需要不断地调整时间规划,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效率,也发现了更快的办法。
2021年的目标,我要完成青少年品格训练营系统课程,开启超人妈妈训练营,完成至少50场分享,朝着这些目标,我需要更加勤奋。
稻盛和夫说:“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达标的前提,大概如此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