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服务哪类客户?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745天的第740篇原创文章
有一篇文章我写过,做产品的人,必须要问自己两个灵魂拷问:
1、我想从这个产品里得到什么?
2、我的客户想要从这个产品里得到什么?
在这两个问题里,第一个问题我理解成是一个价值观问题,第二个问题在产品落地阶段更加重要,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件事情必须要想清楚,否则,会南辕北辙。
那就是,你的客户到底是谁?
也就是,你的客户画像到底是怎样的?
这就又要提到梁宁关于用户画像的一个总结,我说一下我的理解。
梁宁把客户分成三类。
第一类客户叫:大明。
也就是大明白,这一类用户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诉求是什么,ta是带着很明确的想法来寻找答案的。
比如百度、支付宝都是服务大明的产品。
第二类客户叫:笨笨。
笨笨的特征是什么?梁宁说,就是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你问女生她想要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她真的不知道,我得看、挑选、比较,最后从各种信息中做一个决定。
小红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服务笨笨的案例。
第三类客户叫:小闲。
如果说百度、京东服务大明,淘宝服务笨笨,那么腾讯其实就是服务小闲的。
以上是梁宁的关于三种客户画像的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不过我再补充几个逻辑。
很多人说,虽然是分成了三类客户,但是现在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走复合形态了,也就是服务的不仅是其中一类用户。
比如地图类app,最初肯定是服务于大明客户,就是能够帮我精确标注地点并且导航,但是现在,就以高德为例通过会员体系,提供车主商城、车主服务、驾车头条,都是去为了满足小闲客户的。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大公司、头部产品这样去做了,创业公司就要盲目学习照抄。
任何一个产品在设计之初,一定只能针对一种用户去做好服务,否则你根本回答不了“我的客户想要从这个产品里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三种客户想要的完全不一样。
再回到高德地图的例子,在产品最初,肯定是服务于大明用户,有了市场和用户量之后,才慢慢开始服务于小闲。
所以,先想好,你到底要服务于大明,还是笨笨,还是小闲,专注的服务好一类客户,解决他们的痛点和需求,才是做产品之初的正道。
点击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