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65)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6》春分三候花

雪岸

无题(咏唱千年犹未尽)

何来廿四花信风。深谢苍天造化功。

咏唱千年犹未尽,词情诗意沐其中。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排列顺序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第六、春分节,三候三花,即一候海棠花、二候梨花、三候木兰花

一候海棠花

海棠花,乔木,高可达八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五至八厘米,宽二至三厘米,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花序近伞形,有花四至六朵。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花瓣卵形,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二厘米,黄色。

海棠素有“国艳”之誉,是我国的特有植物。多生长在海拔五十米至二千米的平原和山地,可以人工引种栽培。海棠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观赏花卉之一。从先秦两汉,至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把海棠置于重要的地位。海棠娇艳妩媚而不吐芳香,其姿质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百花之尊、花中神仙。由此,无数文人墨客争相以海棠为题,书于文字,绘入画图,形成了深厚的海棠文化。海棠开花时节与梨花相仿,都在清明前后,所谓“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是也。

唐·郑谷《海棠》云“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此诗是咏物诗极品中的极品。春风有意海棠,诗人饮酒赋诗。艳丽娇饶,偏爱新雨,最美之处,全在欲开未开之时。为看海棠,莫愁懒得梳妆,梁方忘了下笔。从早到晚,久看不够,独羡蝴蝶,栖息海棠花枝深处。莫愁,即莫愁女。梁广,唐朝花鸟画大师,“世人只爱凡花鸟,无处不知梁广名”。

唐·何希尧《海棠》云:“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妖娆,娇媚。黄金屋、阿娇,为“金屋藏娇”之典故,汉武帝儿时曾言,若得阿娇为妻,当作金屋贮之。海棠盛开日,著雨之胭脂,点点消融时,半开最娇娆。谁有黄金屋,借我密贮之,犹似藏“阿娇”,东风拂花枝。

唐·齐己《海棠花》云:“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犹得残红向春暮,牡丹相继发池台。”此诗将海棠开花时节、艳态,以及人赞蝶恋等作了交待,更重要的是,字字盛赞。

宋·李清照《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风急雨疏,只怨醉睡太沉。试问卷帘人,才知海棠娇艳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叶勃发,红花凋落。短短几句将诗人因赏花育花而懊悔而心怯而欣喜之心,表露无疑。这是历来为人称道、传唱的小令。

宋· 王安石《禁中春寒》云:“青烟漠漠雨纷纷,水殿西廊北苑门。已著单衣犹禁火,海棠花下怯黄昏。”水殿西廊,北侧苑门,寒食之际,烟雨纷纷。身着单衣犹寒,又逢禁火更冷,站在海棠花下,更怯赏花黄昏。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中云:“紫藤花下渐黄昏”。此处化用,更加传神。王安石《独卧二首其二》云:“茅檐午影转悠悠,门闭青苔水乱流。百啭黄鹂看不见,海棠无数出墙头。”此诗亦为精彩之作。午独卧乡间,茅檐日影转,院门掩青苔,流水乱潺潺,黄鹂藏深树,只闻声声鸣,无数海棠花,伸出墙头来。

宋·刘克庄《海棠》云:“几树繁红映碧弯,苎萝山下见芳颜。分明消得黄金屋,却堕荒蹊野径间。”将海棠比作西施,有沉鱼之美。晋代大豪石崇,喜爱海棠,欲筑金屋养之,谁知流落于荒草野径,让人感慨。蒙萝山,为美女西施出生之地。

宋·王炎《雨后继成二绝》云:“水摇山影绿沉沉,雨打花光故恼人。赖有海棠倾国色,嫣然一笑解留春。”水摇山影,葱绿一片;雨打花落,今人怨恨;幸有海棠,艳似国色,嫣然一笑,留住三春,化解了人们的的烦恼。

宋·陆游《过江萧山县驿东轩海棠已谢》云:“星星两鬓怯年华,幽馆无人江月斜。惆怅过江迟一夕,晓风吹尽海棠花。”诗人两鬓如霜,叹光阴不再;孤身幽馆,江月西斜;尤恨过江,迟了一晚;早晨一看,花被吹落,何其遗憾。专程賞花未遇,似诗人命运一般。

 宋·苏东坡《海棠》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风袅袅,光彩照人;到了夜晚,香雾迷蒙;只怕夜深,海棠睡去;点上蜡烛,赏之不尽。苏东坡和海棠的趣事较多。如他在《赠黄州官妓》云:“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苏东坡在黄州五年,出任无权闲差,时常游乐红楼,独未与歌妓李宜只言片语。东坡将离,李宜斗胆请诗。此诗为苏东坡有感而发。从此,李宜身价倍增。苏轼好友张先,八十岁娶了十八岁的侧室,写诗《一树梨花压海棠》云:“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知后,也赠一诗云:“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从此,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宋·王淇《春暮游小园》云:“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梅花零落,卸去残妆;涂抹新红,花开海棠;荼蘼开花,春花事了;丝丝天棘,长出莓墙。

 宋·陆游《海棠歌》云:“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杨州芍药应羞死。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陆游离川“东归”,来到南充樊亭,领略了西蜀海棠之盛。岂知樊亭的海棠比起成都碧鸡坊,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碧鸡海棠妙在“枝枝似染猩猩血”。在这种艳姿丽容面前,那些浓装艳抹、娇媚无比的蜀姬不免相形见绌。盛开的桃花、李花,远远望去,灿若明霞,可谓美矣,然而在海棠面前,缺颜少色。素负盛名的扬州芍药也该羞愧得无地自容。春残时分,杜鹃啼叫,诗人对四川海棠的怀念,自是魂牵梦萦,只望得到长生不老之方,永远相伴可爱的海棠。

宋·郭稹【海棠】云:“朱栏明媚照横塘,芳树交加枕短墙。传得东君深意态,染成西蜀好风光。破红枝上仍施粉,繁翠阴中旋朴香。应为无诗怨工部,至今含露作啼妆。”朱栏下,横塘边,几株海棠,傍依短墙。繁花盛开,传来东群意态,装点西蜀风光无限。枝枝海棠,花蕾绽开,红艳添粉,更增艳态。树丛绿荫,清香扑来。诗人杜甫,却未赋诗,海棠含怨,耿耿于怀,露水啼痕,展现恨态。

宋·陈与义云《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宋·晏殊的《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云:“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晨曦时分,天刚露白,窗边海棠,重重珠缀。娇艳之色,似美之脸,胭脂泛红。看叶嫩,惜花红,意趣无穷。唯愿如花之艳,似叶之绿,年年岁岁,共占春风。

宋·管鉴《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云:“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春日时光,浓阴漠漠,海棠花间,东风扫过。对花人有情,无奈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教花吹落。绿酒满尊,且供春酌,无奈酒醉,醒后之愁,依然如昨。唉!东风啊,别吹那海棠花了,怎不把我的“愁”吹跑呢?

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云“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其意在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出风头,不与群芳争艳。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云:“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一片晕红凝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倩魂消尽夕阳前。”纳兰性德,清代三大词人之一。此词是作者在游览西郊冯氏园的海棠花时所作。纳兰性德的老师龚鼎孳经常来此观赏海棠,曾经写过《香严词》,刚刚过世。纳兰性德看到海棠,想起老师,不禁哀伤。乱花飘零,美丽而凄凉。旧时曾伴游,花好天好,度过了大好时光,而如今斯人已逝。花沾春雨,犹如少女脸庞。晚风一吹,花枝飘动,似少女头发,柔美无比。青春已逝,好花不再,只怕夕阳前的海棠也会凋零。此词对美景消逝和生命脆弱,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清·秋瑾《秋海棠》云“栽植恩深雨露同, 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 几度开来斗晚风。”前两句为名句,值得久久品尝。

二候梨花

梨花,即梨树花。梨树,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叶圆如大叶杨,干有粗皮外护,枝撑如伞。春季开花,花色洁白,如同雪花,具有浓烈香味。梨花在我国约有二千余年的栽培历史,种类及品种均较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素淡的芳姿更是博得诗人的推崇。梨树,原产我国,栽培遍及全国。梨在我国产量之盛,时间之长仅次于苹果。果可供生食外,还可酿酒、制梨膏、梨脯,以及药用。梨果治热咳,切片贴之治火伤;捣汁内服润肺凉心,解疮毒、酒毒。梨花能去面黑粉刺;梨叶煎服,治风寒和小儿寒疝,树皮能除结气咳逆等症,是一种极佳的药物。

梨花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咏梨花的诗词甚多。以下仅录几首供大家品味。

唐·刘方平《春怨》云:“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唐·杜牧《鹭鸶》云:“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此诗分别从个体、群体、近景、远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刻画鹭鸶的形象,描绘出鹭鸶的优美姿态。三、四两句,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尤为开阔。

  宋·苏轼《东栏梨花》云:“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为感伤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从而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清正坦荡的风骨。

宋·晏殊《无题》云:“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油壁香车,再也不见,象巫山之云,不知飘向何方。院子里、池塘边,梨花沐浴如水月光之中。风吹柳絮,飘过池塘。寒食禁烟,气氛萧瑟,只好酗酒,消遣寂寞时光。犹寄情书,却水远山长,找不到方向。可谓一腔幽怨无处抒写,又值春暮,感时伤别,借景寄情。

  明·唐寅《美人对月》云:“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夜深人静,美人却迟迟不得安眠。夜静风吹,孤鸟与梨花相依相偎。一腔心事,能对谁言?只有说与青天明月知。此诗借梨花,写尽了美人月夜的孤寂和忧思。

  宋·严蕊《如梦令》云:“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此词从梨花入笔,说及杏花,却是东风情意,白红相随,令人玩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举杯欲醉。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云:“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梨花盛开,未及欢喜风吹落。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可知人间还有末招之亡魂。当初银笺留誓言,线绕同心结,缠绵情谊,皆成梦境。且将汝当作梦中之人,可否如真真一样走出画图,倾诉深情。“真真”典故出自《太平广记》:“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喏。’急以百家彩灰酒灌,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事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及颜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旋,携其子却上软障——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

三候木兰花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五米。木质有香气,小枝紫褐色。芽有细毛。单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有托叶痕。花两性,单生,顶生,有六枚花瓣,外面紫红色,内面近白色,雌雄蕊多数,雌蕊群无柄。有三枚萼片,黄绿色,披针形。果实矩圆形。根肉质。木兰花是著名的早春观赏花木,先开花,落花后长叶。早春开花时,满树花朵,幽姿淑态,别具风情,适用于古典园林中厅前院后配植,也可孤植或散植于小庭院内。花蕾可入药,称辛夷。

木兰花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江西庐山有两户人家,一户有个男孩叫阿木,一家有个女儿叫阿兰。这两户人家男耕女织,狩猎捕鱼,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一天,城里王府老爷巡猎,看中了阿兰的姿色,便差人抢进府里。阿木闻知,偷偷溜进王府,带着阿兰一起逃跑,不幸被王府发觉,派人追赶。阿木和阿兰逃到浑江畔上的望江崖,被逼无奈,双双投身江底。他俩的父母把阿木和阿兰从江中打捞上来,葬在望江崖的丛林中。第二年春天,望江崖上的密林间长出了奇异的木本花树,雌雄同株,花香沁人,十里不绝。据说,这便是阿木和阿兰的化身。当地人们为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年轻人,给这棵花树起名为“木兰花”。

在此摘录数首古人咏木兰花的诗词,除白居易《戏题木兰花》外,不再作阐释,供大家品味。

《楚辞·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晨我饮木兰花的甘露,傍晚再餐秋菊的花瓣。

唐·裴廷裕《闽中春暮》云:“ 吴山入梦驿程赊,身逐孤帆客海涯。九十日春多是雨,三千里路未归家。桄榔土润蛮烟合,杨柳江深瘴雾遮。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

唐·白居易《戏题木兰花》云:“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日照风吹,木兰花花朵盛开,像一朵朵涂抹胭脂的美女那样美丽。素艳的花朵,被风一吹,那特别润泽的香粉四散开来。怪不得她显出特别的脂粉之态,原来是她曾经做过女郎。此女郎是指女英雄花木兰。

唐·孟郊《塘下行》云:“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徒将白羽扇,调妾木兰花。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

唐·王维《辛夷坞》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木兰花又称辛夷。

唐·裴廷裕《闽中春暮》云:“ 吴山入梦驿程赊,身逐孤帆客海涯。九十日春多是雨,三千里路未归家。桄榔土润蛮烟合,杨柳江深瘴雾遮。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

宋·范仲淹《苏州十咏其二 木兰堂》云:“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宋·洪咨夔《次韵何伯温三首》云:“庭前木兰花,皦皦扶春阳。鹤鸣夜漏午,步花独歌商。低迷露湿衣,浩荡月满梁。深省渺谁语,中心空自藏。”

宋·华岳《新市杂咏十首》云:“朱门粉壁谪仙家,柳外秋鞑衬落霞。一涧碧云流不去,木兰舟系木兰花。

元·赵雍《木兰花慢》云:“恨匆匆赋别,回首望,一长嗟。记执手临流,迟迟去马,浩浩平沙。此际黯然肠断,柰一痕、明月两天涯。南去孤舟渐远,今宵宿向谁家。别来旬日未曾过,如隔几年华。纵极目层崖,故人何处,泪落兼葭。聚散古今难必,且乘风、高咏木兰花。但愿朱颜长好,不愁水远山遐。”

明·王女郎《春日闲居》云:“浓阴柳色罩窗纱,风送炉烟一缕斜。庭草黄昏随意绿,子规啼上木兰花。

明·张羽《闽中春暮》云:“吴山入梦驿程赊,身逐孤帆客海涯。九十日春多是雨,三千里路未归家。桄榔土润蛮烟合,杨柳江深瘴雾遮。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

清·宋大樽《四郊杂诗》其一云:“不须桃李斗夭斜,底事芙蕖飐晚霞。最是野田芳草畔,一枝闲澹女郎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