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兵情全文,翻译赏析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认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胜敌。此篇字体与《势备》篇相同,文章思路也近似,有可能就是《势备》篇的后半。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1)。矢,金在前,羽在后(2),故犀而善走(3)。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4),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5)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6),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7)。

  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8)。故曰,弩之中彀(9)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 * *

  ……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1)发者,指发射的人。主,君主。

  (2)金,箭簇。羽,箭羽。

  (3)犀,犀利。走,疾行。

  (4)辨,同办。以上两句意谓使之列阵,虽能办到,但使其进攻敌人,则不听命。

  (5)柄,指弩臂。

  (6)洋,疑借为翔。两翔,两翼。此句意谓由于弩臂不正,弩弓两翼发矢的力量就不一致。

  (7)招,箭靶。犹,仍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弩和箭都合标准,但发射的人有错误,仍不能射中箭靶。

  (8)本句残缺,大意似谓将与卒都合标准,君主不能善用,也不能胜敌。

  (9)彀(gou够),箭靶。

  [ 原文]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 招也] ..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 后] 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故曰,弩之中彀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以下为散简)..所循以成道,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 译文]孙膑说: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体会弩弓发射的道理就行了。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将领,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箭的结构是金属箭头在前,羽毛箭翎在后,所以箭能锐利、迅速并且射得远,..现今用兵却是后重而前轻,这样用兵布阵,只能造成混乱,而去攻打敌军则会调动不灵,问题就在用兵的人不去效法射箭的道理。弩弓就好比是将领。开弓射箭时,弓把没有摆正,用力过强或过弱不能及时察觉,弓两端发箭的力量就不一致,即使箭头和箭尾的轻重是合适的,前后顺序也没有颠倒,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个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样,尽管士兵配置得当,但将领不和,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如果箭头和箭尾的轻重得宜,前后顺序也正确,同时开弓时也把得很正,整张弓的发射力量也协调一致,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领,不能正确发射,也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就好比用兵时,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而君王却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照样不能战胜敌军。所以说,箭射中目标的条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标四项全都符合要求,而军队要战胜敌军,也必须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之间同心协力,君王能正确使用军队。由此可见,用兵战胜敌军,和用箭射中目标没有任何不同。这正是用兵的规律。..如能从弩弓发射之中悟出道理,就会领会用兵的规律,按这个规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勋,君王也能威名远扬

  [ 解析]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军队的内部关系,作者把这些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并从各自的特点指出应该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这三层是:兵士、将领和君王。从这三层人员的关系来说,有同一层次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三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细说这些关系,那就十分繁杂了。但作者只是抓住对用兵取胜关系最大的一点进行分析阐述,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孙膑实在高明。看来孙膑很善于运用比喻来论述抽象而深奥的道理,能非常形象而生动地说明问题,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孙膑在这篇文章中以弓箭及开弓放箭作比喻来说明军队内部的各种关系,非常贴切,很容易把道理讲清。孙膑说:“矢,卒也。”非常肯定地说出士兵好比是箭,并从箭的结构说明该如何配置士兵。他用箭头是金属、箭尾是羽毛箭翎的,箭才能锐利、迅速,并且射得远的道理,非常确切地说明了兵力配置必须前“重”后“轻”,即必须把精锐主力放在前锋线上,孙膑还进一步指明人们用兵的后重而前轻的错误,并肯定地说,这只能造成混乱,用以攻敌必然调动不灵。这一兵力配置的原则是重要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样。当年曹操打败强敌袁绍,平定冀、青、幽、并各州后,又乘胜出兵平定乌桓。当时曹军有数千辆军车,运载辎重物资。进入沙漠地区后,经常是狂风四起,道路崎岖,这样笨重的军队,行军十分艰难,曹操产生了退军的念头。当时谋士郭嘉因水土不服,已卧病在车上,他依然向曹操提出八个字:“轻兵兼道,掩其不备!”曹操采纳郭嘉的计谋,把郭嘉留在易州养病,留下辎重车辆缓行,自己带领轻装精骑,从卢龙口越过白檀险要,急速进军柳城。曹军到达白狼山,止遇上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会合乌桓蹋顿,领兵数万前来。曹操不等乌桓兵做好迎战准备,当即命张辽,许褚、于禁、徐晃四员大将,各自带兵,分四路冲下山去,奋力急攻敌军。蹋顿兵马遭此突然打击,顿时大乱,蹋顿被张辽斩落马下,乌桓兵将无力抵挡,都投降了曹军。袁熙和袁尚见机,急忙带领几千人逃往辽东去了。曹操初时军队笨重,无法前进,而一旦按郭嘉的计谋,把轻装的精兵用于前锋时,形势立即大变,这支“箭头”变得快速、锋锐,一下子就飞临敌军面前,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曹军这支精兵像利箭一般,“射”中了敌军。这一战例,足可证明孙膑所说的兵力配置原则确实不谬。孙膑的第二个比喻是:“弩,将也。”并进而解释说,“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 招也] ..”这段论述,十分准确地说明了军中将领之间的关系对用兵结果的影响,将领不和,就像弓的两端有弱有强一样,哪怕好箭,也射不中目标,军队士兵强壮,配置得当,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兵强,还须将和,才有可能胜敌。“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当安庆绪指使他老子安禄山的身边侍卫李猪儿杀死他老子,自己继位登基后,唐肃宗曾派了九名节度使去征讨安庆绪。这九名节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禄山、史思明中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人。九名节度使统领的军兵合计约有五六十万之多,兵不能算少,将也不能说不强,但唐肃宗却没有从九人中任命元帅,而让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去当观军容使,实际就是总揽军权的监军。让这么一个宦官执掌兵权,那九名统兵的节度使如何肯服气,用兵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时郭子仪首先出兵河东,在获嘉县大破贼将安太清。安太清逃到卫州,安庆绪出动邺城的全部军兵,由他亲自带领,去援救安太清。郭子仪设下伏兵,诱使安庆绪贼兵中计,杀得安庆绪带兵逃跑,郭子仪拿下了卫州。安庆绪逃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子仪会同其他八名节度使,围困邺城。安庆绪十分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愿以帝位作交换。史思明当即自称大燕皇帝,出兵攻陷魏郡,在那里驻屯观望。李光弼提出一条消灭敌军的计谋:“史思明既然攻占魏郡,却又按兵不动,他明明是在等待我军懈怠松弛,想给我军来一个出其不意,攻我不备。我们现在应该来一个分兵对敌,由我和朔方军一同进逼魏郡,与史思明决战。我料想他必不敢轻易出战,我们就逼近他。这里还有七路大军,足可攻下邺城。待邺城攻下,消灭了安庆绪,再会同围攻史思明,哪怕史思明再狡猾,他也难逃灭亡下场了。”这本是一个十分高明的计谋,可是鱼朝恩偏不同意,要让九路大军一同攻打邺城,还说什么兵多容易攻下,然后再去攻打史思明。那几位节度使也都态度暧昧,谁也不愿作主,只是相互推诿,九路大军完全如同一盘散沙。就这样从乾元元年的十月直耗至第二年正月,也没能攻下邺城。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忍不住满腔烦恼,便独自领兵去攻城,结果被城上毒箭射中,第二天便不幸去世。郭子仪等下令开挖河沟,用漳河水灌进城内。城内贼兵都搬到高处居住,粮食也光了,十分危急。这时,史思明才领兵前来救援,因大军一时难于到达城下,史思明便派出轻骑兵向官军挑战,官军出击,他们便四散退走,而待官军一回营,他们又再来。这样一来,闹得官军日夜不安。扰敌成功,史思明又选出数队壮士,扮成官军模样,四处拦截官军运粮车船,拦住就加以烧毁。官军真是防不胜防,很快就缺粮了,各路官军都有了退走的心思。这时,史思明统领大军直抵城下,几度交战,双方伤亡都重。后来,郭子仪等刚进兵布阵,突然刮起一阵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结果双方各自奔逃。官军九路大军无功而返。唐军九路大军,可谓兵多将广,优势十分明显,但却损失不少,无功而返,究其原因,就是将领不能同心协力。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众节度使又各怀私心,不肯用命,这才被史思明利用,扭转了叛军必败的局面。兵强而将不和,所以不能胜敌。孙膑在论述了这两层关系后,又论述了第三层关系:“发者,主也。”把君王比作射箭的人,并进而说明,箭好,弓也好,假如射箭的人不得要领,不能正确发射,仍然不能射中目标。孙膑又明确指出,和射箭的道理一样,当士兵配置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时,君王如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照样不能战胜敌军。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岳飞抗金的故事。岳飞训练出了一支技术精良的岳家军,全军将士在岳飞统领下,上下一致,左右齐心,誓死打败金兵,收服国土,所以连战连胜。岳飞正要挥师直捣黄龙,痛饮胡虏血之际,南宋皇帝却连下12 道金牌,硬逼岳飞退兵,还把岳飞捉回临安害死,使得收复失地、恢复中华统一的希望破灭。这不正说明君王不能正确使用军队的结果吗!岳飞是精忠报国的统帅,其部下将领同仇敌忾,誓死收复失地,岳家军的全体兵士英勇善战,令敌军丧胆。可南宋皇帝却不让这样一支军队去打金兵,收复国土,而是听信秦桧的馋言,一心屈膝求和,反而嫌岳飞及其军队妨碍了他的和议策略,要捆住这支军队的手脚,在此情况下,岳家军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能为力!还有一个事例也能很恰当地说明孙膑见解的正确。秋收起义和井岗山会师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手缔造了中央苏区,随后苏区军民又在毛主席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接连粉碎了蒋分石的四次围剿,不但巩固而且扩大了苏区,壮大了红军力量。可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夺去了领导权,把毛主席等排斥在领导层之外,去搞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让人数和装备都比国民党军队差得很远的红军去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结果是红军打不破蒋介石百万大军的第五次围剿,而不得不开始大转移。长征初期仍是处处挨打,连吃败仗。然而,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指挥,形势立即大变,红军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开创了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同样的红军队伍,在军力最强大时,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者瞎指挥,不能正确使用,就连吃败仗,损失惨重,而当毛主席正确指挥时,则能扭转形势,战胜强敌,这不正是“君王”能否正确“射箭”的道理吗?其实,何止用兵,一个国家的各项事业,一个单位的工作、生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冗员充斥,人浮于事,领导不和的单位,绝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学学孙膑的论述,悟出点道理,会于事有补的。 [下一章>>]

(0)

相关推荐

  • 此人与梁山打过三仗,力敌董平双枪,挨过张清飞石,遭李俊活捉

    虽然高俅率部征讨梁山的战事以惨败告终,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便是在官军将领中的确有一些武艺高强.能征惯战之人.尤其是在十大节度使中,就有几位足以与梁山五虎将.八虎骑旗鼓相当的人物.本文要介绍的这位节度使 ...

  • 此人与梁山打过两仗,首战击伤董平,第二战突破四位五虎将重围

    在<水浒传>中出现的官军将领大致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类武艺高强且变成梁山好者汉,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豹子头林冲等人:第二类是武艺平庸成为炮灰者,如征讨梁山的八位都监:还有一类是在书中一闪 ...

  • 《孙膑兵法》· 兵情(11)

    以武学打开世界 [原  文]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请[情],弩矢(1)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2),主也. "矢,金(3)在前,羽在后,故犀(4)而善走.前--今治卒则后 ...

  • 此人一闪即逝,挡住四位五虎将围攻,击败没羽箭张清

    前文介绍了王焕.韩存保和项元镇这三位在<水浒传>中罕见的武艺高强且不属于水泊梁山的官军将领,本文要介绍的是这一类型的官军将领中的最后一位.他的表现更为神奇,不但击败了鼎鼎大名的没羽箭张清, ...

  • 此人与梁山有过两次较量,首战遭张清打伤,第二战被薛永活捉

    前文介绍了王焕.项元镇和张开这三位武艺高强且能在面对梁山马军五虎将时仍能全身而退的节度使.不过,不是每一位节度使都能像王焕等人一样幸运,他们在战场上倾尽全力,最终依然未能摆脱被俘的命运.本文要介绍的这 ...

  • 《孙膑兵法》善者全文,翻译赏析

    本篇指出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善者(1)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2)而不如知(3)也.故沟深(4)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 ...

  • 《孙膑兵法》延气全文,翻译赏析

    [解析]这篇文章是专门论述士气问题的,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就是说,集结军兵,准备打仗时,务必要有得力措施,激发全军将士的士气.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军队的士气在军 ...

  • 《黄帝四经》十大经篇.兵容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入,兵不可成.参□□□□□□□□□□之,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 ...

  • 《孙膑兵法》强兵全文,翻译赏析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从内容.文例和字体看,不象是孙膑兵法的本文,但它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估计本篇可能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威王 ...

  • 《孙膑兵法》奇正全文,翻译赏析

    奇正是古代军事上常用的术语.奇和正相对.正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指特殊的.变化的. 本篇阐述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的原则以克敌制胜. 奇正(1)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2)是也 ...

  • 《孙膑兵法》积疏全文,翻译赏析

    [ 译文]说到矛盾问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毛主席的名著<矛盾论>,可说是毛主席对矛盾问题论得最透彻的一篇文章,现已成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毛主席在<矛盾论>中 ...

  • 《孙膑兵法》五度九夺全文,翻译赏析

    [ 解析]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临敌指挥决策问题,"五度"是说明在五种情况下易遭失败,不宜和敌军对阵接战.这五种情况包括己方的军兵之间相距过远,不能互相支援:己方储备不足,不宜和敌军打持 ...

  • 《孙膑兵法》雄牝城全文,翻译赏析

    [ 解析]这篇文章专门论述利用地形设防以及攻守问题.文章把设防的城池分为两类:易守难攻的叫做雄城,易攻难守的叫做牝城,并相应地指出了在哪些地形条件下建的城叫雄城,在哪些地形条件下建的城叫牝城.孙膑的这 ...

  • 《孙膑兵法》将失全文,翻译赏析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分析了造成将帅作战失利的种种情况.此篇内容与<将败>篇相关,文例.字体也相同,可能本为一篇.疑<将败>篇末"多败者多失"下即紧接本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