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说中医”第四期:中医所说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指的是什么?

编者按:“书说中医”栏目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光明网共同推出,精选优质中医药科普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带您一同感受中医药文化。

本期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游云

在感冒流行季节,流感病毒无处不在,许多人都接触了病原体,但并非人人患病,只有一部分抵抗力较弱的人容易患病,而另一部分抵抗力较强的人就不患病。这体现了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中医学一向重视预防与隔离问题,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策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国家即时采取隔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这也与中医传统思想深入百姓生活密不可分。
当前传统的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均主要针对肿瘤细胞,在中医的观点里属于“祛邪”,但是这样的治疗可能会为正常组织细胞带来损伤,导致疗效欠佳;而肿瘤免疫治疗和补益类中药则可让那些被误伤的免疫细胞重新恢复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在中医里属于“扶正”。祛邪扶正双管齐下,也许才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关键。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中从调整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出发,在改善肿瘤病人临床症状、提高肿瘤病人生活质量方面颇有研究进展。研究显示,黄芪、人参、枸杞、茯苓、刺五加等扶正药药,可升高癌症病人的血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而祛邪方药则可以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控制癌细胞的增长,如蛇舌草、石见穿、半枝莲、金银花等药物。由此可以看出,肿瘤治疗中扶正祛邪和免疫之间有相似之处,通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低者升之,高者抑之”达到免疫水平的平衡状态。
俗话说:“三分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所以病人在服药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积极配合,这是尽快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文摘自:游云《叩开中医药学之门》

注:以上数据来源光明网、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