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早已逝去的麦客

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在收割小麦的时候,专门请来割麦子的帮手,关中人就尊他们为“麦客”;前来参与收割的麦客们自称为“撵场”;撵场、麦客其实都是一样的。

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形分布与气候的综合原因,形成了小麦是从东往西,递进式成熟的规律,这就限定了到关中地区参与收割的麦客,都来源自甘肃、宁夏。

生产责任制政策实行后,关中农村的生产队解散了,田地成为单家独户种植后,紧张的三夏大忙开始后,抢收麦子的形势下,趋于“单干”苗头的压力下,麦客成为那个时段夏收期间非常抢手的行当。

小麦成熟后,我们农民们既担心“冰雹”(关中人俗称——冷子)砸毁了当年的收成;又操心麦子成熟过头掉落麦粒的现象(农民们形象的描述为“麦叫了”)。

迫于这两种心理的促使,而到关中撵场的麦客是定数,求大于供时,曾经多次出现过镰价(麦客割一亩麦子的价钱俗称为——镰价)一会一涨的情形,“抢麦客”同“镰价飞涨”,就是当年三夏期间农民们茶后饭余的热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关中重镇——赵镇由于地处嵕山之南的偏坡地,麦子几乎是几个小时内就“黄”(关中人称小麦成熟为麦黄)了,而大家都担心麦叫了影响收成,于是大家争抢麦客为自家割麦子,曾经就有过镰价从不到一块钱每亩,一个小时内居然涨到三块钱一亩,且请不到麦客的怪事,在赵镇一家企业干“副业工”的堂哥绘声绘色地叙述时,大家不由得惊奇地感慨道:副业工一个月才挣十三块钱,麦客割三亩多麦子就抵得上堂哥一个月的进账,“镰价飞价”是曾经每年都有见怪不怪的事情。

——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

关中人割麦子采用的是“围镰”,割麦者圪蹴着左手拢一把麦子,右手搭镰往回搂,新手割麦子伤及脚踝的糗事不是没有。

用镰刀割麦子,经历过的人都忘不了那:在大太阳下晒得胳膊皮发红;麦芒刺得烧辣辣地发痒;额头的汗珠流进眼睛里蛰痛的感觉;一大晌下来割了二分地却腰酸背痛;回家一看手心打的血泡;爬在饭桌旁准备吃饭举筷子的劲都没有了;晚上脱衣服才发现双腿满是黑乎乎的麦子“护叶”带来的“垢痂”......

领会割麦子的痛苦,就使得关中人比较尊重麦客,而远道而来的麦客,打扮一般为,头戴一顶已经发脆的老旧草帽,脖子搭一条家织布做的汗巾,夹着一卷褥子,胳膊上挽着一把镰刀,聚集在集镇的十字周围,等待着关中人的聘用。

麦客们都以一种被叫做“跑镰”的方式收割小麦,割麦子都是弯着腰,只用镰刀往怀里搂麦子,左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已经下好了捆麦子的“要”(绑缚麦捆的绳子一样功用的麦秆),只几下功夫一大捆麦子就捆好了,跑镰收割的效率极高,每个人一天收一亩多麦子,从东府渭南开始撵场,一路向西割直到他们自己家麦子成熟,大家都会给家里赚取不菲的收入。

曾经非常羡慕麦客们一天能割那么多麦子,挣那么些钱。与一位年龄长的麦客聊天,长者告诉我,不是每个地方的主家都同关中人这样的好客,假若遇到接连几天的下雨,不能割麦子也没有人管饭时,白天他们就只能是饿肚子,晚上睡在别人屋檐下,裹着随身带的褥子御寒,有一口水喝都是幸运的(当年是没有瓶装水卖的)!

阴雨不仅仅是带来冷、阻断了割麦子的收入,吃食的短缺、拉肚子如果缠身,那就是惨到家的痛苦!看到老人难过的表情,我相信他的话就是他自己的真实经历。

当年的条件下,麦客都是乘车离家到东边目的地,兜里不装钱靠割麦子挣钱,然后朝西边麦子黄了的地方去撵场,直到回到家乡接着割。

一把镰刀讨生活,掂的褥子算被窝,只要每天有麦割,走州过县苦也乐,关中道上好人多,热饭热茶最谄活......

三十多年的光阴就这样弹指而过,关中平原苹果、梨树的大面积种植,所剩无几的麦子依靠着联合收割机完成,仿佛是一夜之间,当年撵场的麦客已经全然皆无,取而代之高大上的联合收割机,轰隆隆的机器开过去,吐出来的就是鲜亮亮的麦粒,省去了准备碾麦场、碾打小麦、扬场等许多农活的麻烦。

新疆2号、福田谷神等品牌收割机小麦、玉米都能收割,而且全国各地都享受着,购农机享受财政补贴的待遇,于是就出现了夫妻搭档、父子搭档、兄弟合伙的机械化收割队伍,新时代机械化收割队伍,也一改只有甘肃、宁夏人撵场的历史。

机械化麦客快速地推广,节约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新时代的农民也有机会转化为“农民工”,昔日的农民们进入多种行业从事不同的工作,加速了我们国家的建设。

逝去的老行当麦客,当下这些喝柴油的机械化“麦客”,不也正是我们农业现代化成熟的标志呀!

——好景望关中 祝福大家吉祥快乐

郑重声明:尊重原创作者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

塑料纸窗户——怀念我的启蒙老师

散文《我家院子的杏树》

好景望关中有艺术家题写名字了

感谢马腾驰、董学颜二位先生

马先生赠字

悼 崔新

他用自己的智慧赋予青铜鲜活的生命

我们终于解封了!!!

为5.1假期的劳动者点赞

散文《钩洋槐花》

《背馍记》首次读者见面会圆满举办

武汉解封了,战疫我们赢了!可如鲠在喉的是......

浓浓乡情跃纸上——读李俊辉散文集《农城四月天》

特殊的——清明节

散文《养红芋秧子》

农民工触及的战疫点滴印证了我们民族必胜的结局

哄抬物价坑的是谁?

疏花——果农们内心最甜蜜的事业

在全国各地抗御疫情时售卖30块钱的店铺

学生可真是一块肥大的资源呀!

关中年俗文化的终结仪式——燎慌慌

散文《蜂蜜粽子》

《马腾驰散文集》出版工作正式启动

(0)

相关推荐

  • 割麦

    农村泥土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不会做农活的,只要舍得力气.像我这样,从小在山沟里长大,自然也不例外. 在所有的农活中,最让大家头疼的是三伏天气里"浇玉米",其次便是麦黄时节" ...

  • 怀念麦客

    怀念麦客 文丨贺万春 上个世纪,是麦客的世纪.那时,农村有一种人,在麦收时节出现,一时间活跃在田间,人们称他们为麦客.这些年来,我常常在麦收到来之际怀念起他们.为什么?每每麦收来临,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他 ...

  • 中国60年代收割麦子纪实录像,现今熟练用过镰刀的都不年轻了吧

    中国60年代收割麦子纪实录像,现今熟练用过镰刀的都不年轻了吧

  • 小麦收割正当时,为何你的小麦会比别人少卖钱,里面道道还真不少

    同样的两块邻地都种植小麦,一个品种,一个时间收割,老王卖的价钱还要比老李的贵3分钱,为何老王的收入却要比老李的少卖200元钱?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年一度的夏粮抢收归仓正在从南向北一路进行,丰收的喜悦在 ...

  •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小麦的收割 一.割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麦主要靠人力.坡刘村人收割麦子的方法,一种是镰刀割,一种是用芟(sān)子芟. 镰刀割麦有偎镰和走镰两种.偎镰是人蹲在地上一镰一镰的割,割一把向前移一下, ...

  • 记忆中的麦客

    麦客 陶浒 绘 临近夏收,我回到乡下老家,徜徉于田间地头,看着蓝天白云下在微风中涌动的麦浪,闻着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麦香,我的思绪剥茧抽丝,回到了从前,眼前浮现出昔日收割的场景. 我的家乡在秦岭北部的渭 ...

  • 【最后一位麦客】/ 周海峰

    最后一位麦客 周海峰 农历小满过半,芒种就要到了.这个时节,身居固原山区的德发就坐不住了.他从娘供奉着土地神龛的架板上取下一个布袋,掸去上面的灰尘,解开束口,从里面取出一把镰刀,镰刀把儿是桑木的,那是 ...

  • 「散文」小满过后咱割麦

    小满过后,关中平原东部的东府渭南就开始搭镰割麦了.这里地处黄河中游,古称下邽.莲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每年关中平原的"桃花季"就是从这里的 ...

  • 散文||麦 客

    麦   客 张志荣||甘肃 当又一个麦收季节到来,一台台收割机忙碌在田间地头的时候,看着机械化程度这么高的收割效率,分分钟就能收完一块麦田的情景,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我的父辈们当麦客的经历. 我的家乡在 ...

  • 关 中 麦 客 记 忆 【文/陈之耶】

          关  中  麦  客  记  忆                  [图文/陈之耶] [麦客,在关中平原上消失了]      麦客,这群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代的人群,在北方陕甘宁文化史上起着独 ...

  • 【散文】‖ 徐阿鹏:撵场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徐阿鹏 徐阿鹏,笔名若寒,自幼喜欢文学.现居北京,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希望用最绚烂的色彩描绘一个唯美的世界.代表作: ...

  • 麦黄季话麦客

    上周回正宁,时值收麦打碾季,公路两边随处可见成排结队的收割机,整个早胜大街更是被收割机所占满,雷沃谷神.谷王.久保田.春雨金麦客--挤扎成一道特珠的风景线. 时代在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