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杨文海作品丨父亲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嘿!

……

小时候,我记得,父亲经常唱这首歌,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地会唱这首歌了。如今,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父亲。

父亲身高1.78米左右,平常总是爱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父亲平凡的一生,勤恳了一生,生命的脚步是那样坚实而厚重,拥有这样的人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伟大。更是我们做儿女的人生坐标。

父亲1988年6月退休,每月享受600元左右的退休金。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父亲退休没几年,因患肺癌,于1993年8月25日去逝了,享年66岁。一个欢乐的家庭从此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沉默了。

父亲生前给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荣誉证书,此证书是父亲在退休后的1992年12月底,中国建筑工会河北省工作委员会、河北省建筑业协会颁发的“建筑业老职工荣誉证书”。证书里有原省委书记邢崇智、省长程维高、省人大主任郭志、省人大副主任岳宗泰、省人大副主任刘英、省委副书记李炳良、副省长陈立友、省建委主任郭世昌、省总工会主席刘智生分别为建筑业老职工题词。此证书我已保存了27年。每当看到这个荣誉证书,我就为父亲感到高兴和自豪,也更加怀念我的父亲。

荣誉证书里的照片是1988年2月25日父亲是在原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县城照相馆照的。父亲平生没有照过几次相,在那次照相时,父亲洗了头,理了发,显得年轻了许多。照片中的父亲穿着灰色的中山装,好像是专为了照这张相。这张相片经历了32年的风风雨雨,有些陈旧了。

父亲1927年3月出生于现在的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响嘡镇后法宝村(原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响嘡乡后法宝村),爷爷、奶奶、两个伯父、一个叔和一个姑姑,父亲排行老三。由于家境困难,爷爷奶奶子女多,姑姑在8岁那年就送人当了童养媳。父亲小的时候给地主放过羊,喂过猪,长大一点后,在家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自己只身来到了秦皇岛市打工。后来,在建筑工地干活,跟人学了泥瓦工匠。

1956年5月,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到秦皇岛市招工,于是,父亲就随着建设农垦的大军,由秦皇岛市来到了柏各庄农垦区第三农场,在农场建筑公司(原基建队),当了一名建筑工人。三农场地处渤海湾,位于总场(唐海县城)东南部,距总场(唐海县城)6公里。这里说是农场,其实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这白茫茫的盐碱滩上人烟稀少,几乎寸草不生,偶尔在有些地方,却长满了黄蓿菜。

父亲刚到农场时,生活非常艰苦,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窝窝头和咸菜。没有住房,白天父亲就和工人们用芦苇席搭成简易的住房;到了晚上,更是寂寞难熬。蚊虫叮咬、简易房四处漏风,再加上气候恶劣,工作环境极其艰苦。由于身体吃不消,有些人开始拉肚子,脸上、身上都长满了小红疙瘩。然而,父亲和工人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建场、办场,忘我地劳动着。父亲就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和农垦的工人们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我父亲一入建筑这个行业,便再也没有回过头,他为了农场的建筑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先后帮助农场建起了机米加工厂、机务队、服装厂等。

据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工人们回忆,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泥瓦工,还是个热心肠。我的家乡睡的床是用砖砌成的炕,当时无论是谁家的炕不好烧,只要一句话,父亲立马就到,可以说是“人到事消”。

我1960年6月出生,在我4岁那年冬天,中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我拉痢疾。母亲听人说,吃栗子可以补肚子治疗拉痢疾。可那个年代,上哪儿去买栗子啊!后来,父亲打听到场部西边的南常坨有卖栗子的,便不顾当时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给我买回了栗子。父亲回到家时,手脚都冻得发紫。我得这么一点小病,父亲就为我东奔西跑。

父亲没有上过学,他一直羡慕和尊敬有知识的文化人。我刚上小学时,父亲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父亲生在旧社会,家里特别困难,爷爷奶奶因孩子多,生活都难于维持,哪里还有钱去上学呀。一次,父亲给地主放羊回来,走在学校跟前,怀着好奇心趴在学校的窗前,这时被人发现,挨了一皮鞭子,父亲讲到这里,眼睛湿润了。他告诉我说:“旧社会没条件上学,如今你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要好好读书呀。”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于是,我发誓:一定要好好上学,不负老人的一片心,父亲脸上露出了笑容。

父亲是一个善良老实巴交的建筑工人,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没有逃过此劫。虽然,那时我自己还很小,但我还是清楚地记得,父亲受了不少的罪。白天让父亲和工们一起干活,而到了晚上,也不让父亲休息,上边派人来到我的家里,让母亲把饭桌放在炕上,然后他们扒在桌子上记录,让父亲交代在过去都干了哪些事。每天晚上都到12点多,有时甚至更晚。母亲看到后,常常偷着流泪,生怕父亲从此倒下。我当时也不知道父亲犯了什么法,也不敢问。就这样,他们反反复复一直让父亲交代事情长达两年之久。后来,他们看到父亲再没有什么说的了,这才罢休。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我常听说有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还有的被活活打死,还有的经不起折磨,自己就想法死了。

但父亲相信,他就是一个贫农,所做的一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父亲得到了平反。

我长大后,问过父亲,他们总是让你交代什么呀。父亲说:“就是因为家里穷,我才给地主家看家护院。他们说,这就是给地主当‘火会’”。(‘火会’就是给地主家看家护院的)。他们不知是从哪里知道了这事,就以此事为题,大做文章,让我交代。”

在旧社会,父亲因生活所迫无奈,才给地主家看家护院。就因为这个,父亲就被折腾了两年多。听起来让人觉得真好笑。但这也不奇怪,因为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吗。

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他最喜欢作曲家马可1947年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他对我说:“这首歌是马可为工人写的,我就是一名工人,最喜爱唱这首歌。”

每当父亲下班回到家,嘴里总是哼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所以,我也对它有了特别的感情。从我上小学开始,父亲就开始教我唱这首歌。父亲教一句,我也就跟着唱一句,没几天我便学会了。以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也哼唱起这首歌。为了让我能深入地了解这首歌,父亲还经常给我讲工人的力量有多大,能盖高楼大厦,能修铁路挖煤矿,“尤其是石油工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他为我们工人阶级争了气,为我们国家找到了第一口油井……”父亲还给我讲了许多许多的工人们为国家作贡献的英雄事迹。

到了上中学时,我特别喜欢乐器,家里给我买了一把二胡和一支横笛。只要有时间,我就练习这首歌,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这首歌,我还特意找来这首歌的歌本,最后练得能用二胡和横笛把这首歌熟练地演奏下来。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农场所有的房屋全部倒塌。当时,我和弟弟住在南边的小房里,随着地震的震荡,小房的南墙向南边倒去。这时,我也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劲,一把将弟弟从屋里推了出去,紧接着,自已也从屋里跳了出来。等我们哥俩都出来时,房子就倒塌了。当时,父亲、母亲、妹妹被埋在房子里没有出来时,我们哥俩就拚命地用手扒着屋顶的土和木板,手都被划破了,鲜血直流,但我们哥俩全然不知,一边大声喊着父亲、母亲和妹妹,一边用手拚命地扒着,我们先把父亲救出来,紧接着,又把妹妹扒出来,只有母亲被一块木板压得紧紧地喘不过气来,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在邻居们的帮助下,这才把母亲从废墟中扒出来,母亲的腰部已失去了知觉,下肢不能动了。余震在不停地发生……

父亲还和乡亲们冒着危险去抢救被埋在房子里的人们,这时,天下起了小雨,仿佛是老天在为人们遭受到这样沉重的打击而在哭泣。

天亮后,父亲和工人们在农场领导的组织下,一边从倒塌的仓库扒出了苇席,在场部露天放电影的宽敞场地上,搭起了一个大席棚,把重轻伤员、老人孩子们聚集在一起。

父亲和工人们一起投入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中。那时,父亲的单位基建队接受了全场的房屋建筑任务后。父亲单位召开会议,领导布置了建房任务。父亲回到家里对母亲说:“队里开会了,让我们完成建房任务,以后有可能就不能按时回家了”。母亲说:“你就安心工作吧,家里的事你就不用管了”。就这样,为了让群众们早日住上房子,父亲和工人们一起投入到建房工作中去了。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父亲躺在炕上,右脚包扎绷带,把我吓坏了,我就问父亲是怎么回事。父亲告诉我说:“在建房时,工地上有许多木板乱扔在地上,有的木板上有钉子,父亲在干活时,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下来(那时我们这里建房房子只有3米高)脚踩在了木板的钉子上”。工友们看到后,把父亲背到医务室进行包扎后送到家里进行养伤。父亲只在家里休养三天,就一瘸一拐地来到了工地上。队领导和工友们看到后,就劝父亲回家休息。而父亲却说:“重活我干不了,我可以干一些轻活呀”,就这样,父亲和工友们一起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到一年的时间,农场场部、村队一排排房子重新盖了起来,群众们都陆续住上了房子。

由于父亲和工人们按时完成了建房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1978年10月,高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第五生产队当了一名农工。临行前,父亲对我说:“要听领导的话,要和工人们搞好团结,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父亲的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

1982年秋,当时我已参加工作4年。那时录音机刚刚兴起,我就对父亲说想买台录音机,父亲同意了。于是,我花了500元买了一台录音机。录音机买回家后,我对父亲说:“爹,我拉二胡,咱们爷俩一起用录音机录上《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咋样?”父亲满脸欢喜地答应了。于是,我一边拉二胡,父亲一边唱着。一遍、二遍、三遍……我和父亲终于把这首歌录好了。从那以后,我视那盒录音带为珍宝,保留至今。在自己有了孩子后,我还教会了儿子唱这首歌。

在我眼中,父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生命的脚步走得如此坚定而厚重,这种精神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我是父亲的儿子,不会让他失望。在我的工作道路上,在我子孙的工作道路上,都会朝着他老人家指定的人生坐标前行。真想和父亲再合唱那首《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会永远怀念我的好父亲。


作者简介:杨文海,1960年6月出生。作品《李宗凯:用善良的心呵护瘫痪妻子一生》发表在《中国文学》并参加全国第四届“七夕杯”爱情作品大奖赛,为入围作品,《捉螃蟹》发表在《河北农民报》,《滑冰雪》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等。


(0)

相关推荐

  • 文学原创•《难忘的时光》作者 浮世清欢

    难忘的时光 作者 浮世清欢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穷到什么地步呢,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懂,年龄大的且在农村呆过的人知道,那就是穷到年年超支. 很小的时候就随母亲到河滩砍柴,母亲年老时腿脚不好,都是她年 ...

  • 关于父亲的记忆片段(二)

    11/  初二那年寒假,开始看<宋词选>,竖排线装,繁体字全不认识.但我不怕.每遇生字,就赶紧去找父亲.无论他在干什么,都会停下来耐心地教给我.看得再多些,他就教我先猜,再来跟他验证.整本 ...

  • 「原创」海丰阿东:第一次出远门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原创」海丰阿东:第一次出远门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如果你离开家乡到远方去,如果你成年之后离开父母,无论去工作,还是去旅游,还是去做什么别的事情?你还记得多少当时的情景,当时你父母对你的关照? 些事情 ...

  • 【远方】黑龙江《母亲最后的一枚纪念章》作者•李阳 主播•丁洁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 主播 QUIET TIME 母亲最后的一枚纪念章 文/李阳 2021年6月28日,我去农垦干休所代表母亲领取中共中央颁发给老党员的纪念章.我怀着崇敬之情轻轻打开印 ...

  • 王素君·牟全中|父母亲那一代人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ID:zhongwaiwenyi 尊重名家,力扶新人 父母亲那一代人 作者:王素君·牟全中(陕西)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热血沸腾,又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老一辈转业军人垦 ...

  • 【西散原创】李林作品丨外婆的煤油灯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我是刚刚进城的城一代,那种西装革履包裹 ...

  • 【西散原创 】王海洋作品丨山的诱惑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七月下旬的高温,挡不住追梦者的脚步.听 ...

  • 【西散原创】吴斌作品丨我的老年朋友圈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一) 在我的朋友圈中,联系最频繁的是 ...

  • 【西散原创】王洪军作品丨阳春三月雨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夜,雨声轻碎,不急不缓的洇湿着大地.翻 ...

  • 【西散原创】王海洋作品丨永远的韶山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韶山,伟人的家乡,一个神圣的地方,早就 ...

  • 【西散原创】赵克明作品丨书页间的光阴书签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片片光阴,激起岁月河流里朵朵浪花,落到 ...

  • 【西散原创】吴坚作品丨印象五台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这是一段畅想的文字. (一) 竟然有, ...

  • 【西散原创】王玉芳作品丨柿树,柿树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太行山从北往南狂奔着,忽而耸肩,忽而蹦 ...

  • 【西散原创】王洪军作品丨落叶不更息,邂逅心相依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夜依然是那样的清朗和宁静,远处火车行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