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对于夏朝有什么意义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夏朝的了解,还主要依赖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也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下面,我们就透过目前仅知道的一点儿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来可观看待夏朝的经济文 ...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夏朝的了解,还主要依赖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也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下面,我们就透过目前仅知道的一点儿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来可观看待夏朝的经济文化发展。

夏朝的土地制度

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奔有虞时说:“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欢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九夫为井”,“方十里为成”的“成”。方里而井,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

《汉书·刑法志》又说:“殷商以兵定天下矣。……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即公社所有制的存在。所以,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Redmi

夏朝的赋税制度

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夏后氏五十而贡”看来,夏代的公社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如赵岐《孟子注》所说“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这种年纳五亩之获以为贡的实际内容,如同马克思所指出,本是“指原始共同体时的贡赋关系”。这种“贡法”,我们还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它的原始意义。《说文》云:“贡,献功也。从贝工声。”按《尚书》:'禹别九州,任土作贡。’其物可以特进奉者曰贡。”这里所说的都指民间劳作献纳于上的意思,这就说明夏代公社中的大部分土地已经作为份地分配给公社成员,由其独立耕种;另一部分土地作为公社“共有地”,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将其收获物采取贡纳的形式,缴纳给公社酋长。

无论是夏文化还是夏朝的经济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也就是说,《论语》认为,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0)

相关推荐

  • 三、商鞅为何废除井田制?

    商鞅所以要废除井田制,原因之一是当时有田畯查田,得悉农民多耕少报,挖少田岸.因此商鞅遂把阡陌(即大田岸)破坏,井田制度亦因之而废除了.且当时在政治上已由封建制度变为郡县制度,因此很自然地可以把大田岸大 ...

  • 常识积累(102)

    终将渡过时间的海 01 01 下列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及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拔河时,手长久握住绳子会发烫--摩擦生热 B.运动员举重前在手上擦"白粉"--增大摩擦力 C.跑到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45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上)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上) 1.土地制度的变化 西周土地国有制的主于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国有耕地分为归各级奴隶主占有的公田和归直接生产者使用的份地(私田).在公田上,奴隶主直接榨取直接生产者的 ...

  • 「人类经济万年史」046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下)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赋税制度(下) (4)楚国" 量入修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 年)载,楚康王十二年,子木(屈建)为令尹,掩为司马.子木让整治赋收,计 ...

  • 从货币与赋税制度入手,探究封建社会“厚敛于民”的历史规律

    在古代,人们曾用贝壳.布帛.牛羊等物件来充当货币,之后金银铜才逐渐成为货币的固定载体.<汉书·食货志>说秦朝统一货币制度后,以黄金为"上币",铜钱居二等.凡珠玉龟贝银锡 ...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永不加赋使丁银额固定下来,这是赋税发展的一大进步.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 ...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三)

    9.清前期-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康熙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永不加赋使丁银额固定下来,这是赋税发展的一大进步.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 ...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一)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

  • 【建纬观点】复垦保证金(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制度体系与实际操作

    金哲远 建纬律师事务所不动产金融部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目前专注于建设工程与基础设施.房地产.工程投融资相关领域诉讼与非诉讼法律实务. 135编辑器 我国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其中耕地更 ...

  • 国家的出现,就会伴随着“赋税制度”,夏商周时期国家如何收税?

    赋税是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如:唐韩愈的<潮州祭神文>之二:"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人类,从一个单独的个体, ...

  • 禅让制度向世袭制度的转变,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中国在远古时代的治世,接近于大同社会,特别是禅让制度中尧舜禹三位帝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成为千古美谈. 禹是禅让制度下的一个高光人物,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十三年终于平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