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摄影 | 万物皆有欢喜处,但求初心不变

万物皆有欢喜处,但求初心不变

出镜:朱可清

(旗袍手艺人)

摄影 、文字:李菁

拍摄地:苏州平江路

| 去山顶种一棵橡树不是松树

(小引)

去山顶

种一棵橡树

让落单的鸟

望着它飞

我曾经想过

在月亮好的夜晚

一个人去那里

看看山下的灯光

就可以了

我靠着橡树

什么都不说

山顶寂静无声

人间若有若无

我的橡树

在微风中颤抖

每一片叶子都不同

每一片叶子都很好

三四月的姑苏,是山青色,是一点点化暖的可爱样子。偶有落雨,便淅淅沥沥了一整天。

素色的青瓦白墙,和失了颜色的平江路是一样的。一点也不张扬,一点也不妖娆。它是女子不施粉黛,却能让人一眼记住,一下子爱上。

春天有万种风姿,却偏偏选择最静默的方式出场。窗子还是原来的窗子,心事早化作像蝴蝶飞出来了。去年遇上的妙人,在今年春天重新提笔,仿佛重新遇上一次,又仿佛重新活过一次。

苏州平江路的大儒巷,有一家名为“清衣阁”的手工旗袍店。这家店的主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朱可清。她已过了不惑之年,却是一直坚持自己审美,做好每一款旗袍,迎回每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20年前,她在国营单位工作,28岁离开单位开始学做服装。36岁认了师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师傅做中式服装,是红帮裁缝的传承人,她就跟着学。

她学服装和别人不同,总会去到博物馆看一些展出的古人服装,也到处搜集一些旧式衣服,把它们拆开了看,研究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其实旗袍是从旗装演变过来的,过去人穿衣服不像现在这么紧绷。中国人偏于保守,前凸后翘的旗袍一般是青楼女子的穿法。

现代人做旗袍都是烟花柳巷的味道,但她有自己的审美。大红大绿的颜色很少,多以素色为主,月白、灰色、淡绿、浅粉等。做之前,她必会根据顾客的气质、职业、性格等来为其量身定制,让每一件旗袍都有独特的灵魂。

所有的衣服都是她亲手制作,常常会有人看上她自己穿了十几年的衣服,顾客一试就不想再脱了,即便衣服都破了洞也坚持买。

做一件旗袍要速水,干了以后要熨平,再裁剪,还要上浆,完成以后还要把浆洗掉,纯手工做一件旗袍大概需要半个月。很多慕名而来的人上门求学,但她都没收。人的心态若是浮躁,静不下心来她是不会教的。隔绝人世的琐碎与喧嚣,静下心来只为将自己的手艺呈现出来。

有人想买月白色的旗袍,她不愿意卖。因觉得衣服长度不适合眼前这位一米七的女子。她通常会先观察人,再来看衣服是否适合她。宁愿用相同的面料为其量身定制,这样的手艺人只为让每一款旗袍每一分心血都有恰好的呈现方式。

如果明天要为客人做一件旗袍,她会在晚上睡觉前先用心回顾一遍这个人的气质、身型等,再思考何种做工才能出彩。

守着那颗质朴的初心,远离喧嚣的世界,在属于自己清静的一隅独自缝制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美好。

她的一针一线,缝制的不仅是素净可亲的旗袍,还有明明灭灭的光阴。每一个手艺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她忠于自己的内心,能够抵抗俗世的浮华,不惧寂寞;任凭周围波涛汹涌,岿然不动,专注于最真实纯粹的表达。

她素颜穿着自己做的旗袍走在平江路上,时常会被摄影师捕捉进画面里,她的衣服和生活气息正好映衬了平江路的古朴。

她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诗,即使生活汹涌,却依然葆有最初的热爱。爱着山水之外,爱着跳动的最真实的心。

世间拥挤,人潮让你我无法喘息,那就停一停,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让你的心也走一走。

万物皆有欢喜处,

回归内心,保持天真。

摄影师 | 李菁。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笔名吧啦,80后湘西灵气女子。艺术硕士,曾为大学教师,教授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现为自由写作者,自由摄影师,客栈掌柜。喜美学,痴写作,迷传统文化,擅长摄影和平面设计。其摄影作品格调唯美,意蕴深长,被选作梁实秋、雪小禅等名家著作的专用插图。已出版散文随笔集《见素》,短篇故事集《当茉遇见莉》,励志随笔集《你的人生终将闪耀》。个人微博:@作家李菁。公众号:遇见吧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