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缩句:给句子穿点裤衩吧,扒光光干吗呢

给句子穿点裤衩吧,扒光光干吗呢

文/陆生作

加了几个教师群,偶尔也参与讨论。

几次讨论,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缩句”。

“缩句”真是让人操碎心!

比如:我们班教室的墙报上画着一个个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红灯笼。

这该怎么缩?

答案一:墙报上画着红灯笼。√

答案二:墙报上画着灯笼。×

就差一个“红”字。

我的答案是“墙报上画着红灯笼”。因为“红灯笼”是一个整体。

就像“墙报上画着陆生作”,干吗非要把“陆”字去了,改为“墙报上画着生作”呢?

“红”当然可以理解为“灯笼”的修饰,那把“墙”也缩掉吧,“报上画着灯笼”。是不是挺好?

比如: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他的父亲给我贝壳和鸟毛。√

◆父亲给我贝壳和鸟毛。×

◆父给我壳和毛。×

这样的缩句有什么意思呢?

缩句,有个前提,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而句子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有上下句语境的。孤零零一个句子,在“严重缩水”的情况下,是会改变原意的。

我以为,学生练习缩句,是帮助他们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的。在缩句的过程中,反推之,能知道句子是怎么丰满起来的、是怎么指向唯一的。

而非教学生制作“句子木乃伊”,搞得老师、学生都特纠结。

说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一条腿”和“有一腿”能一样吗?

虽然这例子与缩句无关,但至少说明,句子中的字是不能随便删除的。句子也是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给它留一条裤衩吧,干吗非要扒光光?

或者,这样吧——把缩句当成发电报!字数虽少,但意思明白。这样操作,应该没什么好争论了吧?

又想起一个事。

每次讲到“鲸鱼”,总有人义正严词地指出:鲸鱼不是鱼。

难道我不知道鲸鱼是喝奶长大的?

如果是小孩说“鲸鱼不是鱼”,我会表扬他,爱科普的小孩、严谨的小孩、有记性的小孩、学以致用的小孩,哪怕他是一个爱表现的小孩。

如果是大人这么说,我就鄙视他。怎么不会动脑筋呢?

鲸鱼不是鱼,这是物种科学上的分类。

把鲸叫作鲸鱼,是一个词语,是表达习惯,与科学无关。难道我说鲸鱼的时候,你以为我在说大象?听明白就是了,对不?词典里有“鲸鱼”这个词呢!

如果一定非要纠结这个问题,那“木鱼”怎么办?“蠹鱼”怎么办?它们都不是“鱼”啊?

由此又想到一个事。

海上生明月。

海上升明月。

生和升,哪个好?

生是文学。

升是科学。

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深和生,哪个好?

深是死的。

生是活的。

云是死的,还是活的?

有收获?

快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