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各 地

江苏是浙江的紧邻,两者关系密切,所以经常说“江浙两省 江浙两省”,上海夹在它们之间,形成了长三角。由于江苏的长江南与长江北发展差别大(有点像杭州的钱塘江北和南),我们经常出差是在苏南,很少到农业为主苏北去,江北的南通出差倒去过两趟著名的扬州城一趟也没有去过常州也一次没有去过。退休后,专门自由行去了一趟扬州一趟常州弥补了这一缺憾。

南京  近则近,直到工作四年后的1969年12月,才第一次出差到江苏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又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首都,在江浙沪中仅次于上海的老二城市,也是解放初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北京、天津、沈阳、旅大、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及重庆)。

南京首先应该去的地方是南京长江大桥,这座1968年建成、通车的大桥不仅气势雄伟,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动乱的年代,还是依靠自己的国家能力,这么快的造起了这座——足以体现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的能力!有了这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路过南京北上、南下的列车,再也不用在下关、浦口之间摆渡了。杭州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中国人自己造的,两者相似,但南京长江大桥规模要大得多、长得多,所以,作为杭州人,我到了南京第一个目标就是它,从东桥脚慢慢走上桥,一直走到桥中心,可惜当初没有相机,直到1991年1月,总算在桥上面留了一个影。

到了南京,另一个必去的地方是中山陵。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就安息于此,整个建筑及环境既有气魄又庄严肃穆,从牌坊处望上去,三百六十二步台阶在眼前,令人肃然起敬一步一步走上去,中间到碑亭,内有汉白玉大碑一块,上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三个镏金大字,再往上到最高处,便是孙先生的祭堂和墓室,气氛宁静、肃穆。祭堂周围刻有孙先生的“建国大纲”;中心是圆形的石塘,上边设有栏杆,参观者凭栏俯视汉白玉雕的孙中山在灵床上的卧像,据说:孙先生的遗体就在灵床下深处。

中山陵东边有个灵谷寺,它同一般寺庙一样有寺、有塔,只是有一座“无梁殿”——第一次看到与众不同殿顶。砖砌的拱屋顶,全靠四周的墙把拱顶托了起来,顶上没有一根梁,故称无梁殿周边墙上刻有北伐军攻下南京时的阵亡将士名录。

1991年1月一行三人,调研又来到南京以前没有去过明孝陵,故先去了那里。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这里最具特色的是墓道两侧的牌坊、石刻沿着山麓一路过去要走800米,其中石刻有:石兽十二对,石柱一对、石人四对,既高大,又壮观,印象深刻,可是到了后面好像没有什么了,仅仅是一些遗存的台基、方城和宝顶(直径400米的土丘,下为马皇后、朱元璋的墓穴)正当我们在方城上休息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多国部队出兵科威特、赶出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听完了这个消息后,去了中山陵,灵谷寺。

南京的其他景点也曾经去过雨花台是一小山上的公园,解放前是国民党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刑场,像上海的龙华;玄武湖公园面积不小,当然不及西湖;莫愁湖小,但是里面一座胜棋楼有意思:传说是当年朱元璋与徐达下棋,徐达输了,他请朱元璋看棋面,上面是“万寿无疆”四个字,有点神,让朱元璋看了赢得格外开心,于是,把这座楼送给了徐达,楹联中有一句“千古河山棋一局”印象比较深;夫子庙有点像上海的城隍庙,很热闹,不过它是沿秦淮河一长条、供的是孔夫子;国民党的总统府,老早想进去看一看,到了1991年去时开放了,叫民国历史陈列馆,里面都是一些单层的木结构老式房子和展厅,慕名进去兜了一圈。

1974年11月到南京电瓷厂调研得知附近有个燕子矶公园,前去兜了一圈。远远望去在长江边有一座小山,走近了一看,山下还有一条小街、一些小店上得山来,近看:长江奔流向东,远看:江中八卦洲中的村庄、田野静静地展现在那里。估计几百年前,乾隆皇帝到此看到的也是如此,他吟了一首诗在边上的御碑亭里——乾隆皇帝一生爱吟诗写诗,据说要超过全唐诗的总数,但哪一位记得他的一两句名句?弘历白辛苦了!

长江边上有好几“矶”——江边的小山。燕子矶是万里长江第一矶,其它著名的还有: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当年,韩世忠率水军、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故事,就发生在采石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后来去过,只见到一个城陵矶码头,不见城陵矶本身的矶,大概不在这个位置。哪知再后来,到了九江,又遇到了一个矶叫:回龙矶。它在江边突起、跃出江面30余米,江水至此形成急转的涡流,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故古代建回龙塔以镇之,就在九江的“锁江楼景区”内,目前,回龙塔下成了游客必到的留影处!

苏州  老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想当年,傍晚在卖鱼桥乘小火轮,一觉醒来苏州到了近则近,直到工作后十年的1975年4月,为临安水泥厂扩建工程搞设计时,才有了机会第一次出差到苏州。水泥厂结构设计小刘,家在苏州,我们住在他家,借了自行车,第一次苏州几个景点兜了一圈

虎丘,是苏州的代表,旅游图上常以它作为封面,所以到了苏州这个地方是第一个要去那座虎丘塔虽然不能上人,但是它遭火焚毁后、斜而不倒很有特色;剑池并不大,它下面据说是2500年前吴王阖闾的墓穴、里面有宝剑三千,可惜像秦始皇陵一样,没有发掘而未能证实;附近有一块一分为二的石头,说是吴王阖闾的试剑石,有点神!宝剑再锋利岂能劈此大石?显然是风化涨裂!

西园是一座有五百罗汉的庙宇,好像我们江南的庙宇就只有这一座有五百罗汉堂。原来杭州灵隐寺最后面那个平台上也有一座五百罗汉堂,可惜烧毁了,一直没能建起来,最近听说有了。想当年,杭州虎跑寺里面原来有座五百罗汉亭里面是宽15厘米、高20厘米的石板上阴刻着一位罗汉,共500块,相当清晰而且画工精湛。我初中时还去那里用铅笔、白纸拓过好几张罗汉。文化大革命一精美的500块石刻不知搞到哪里去了,真可惜!

罗汉堂里最有特色的是站在中间线两侧的两位:一位右看是笑脸、左看是哭脸、中间一看是张尴尬脸,就是济公;另一位是怒打秦桧的疯僧。五百罗汉堂中的罗汉们虽为泥塑,他们不但名字各异、神态也各异,佛教雕塑造型艺术,到了这个程度也算是登峰造极了——它是搞雕塑艺术专业学生最生动的课堂!

留园  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园林,它里面有一块太湖石是北宋花石纲的遗留物,高达6.5米,叫“冠云峰”,集“瘦、皱、漏、透”于一身,是我们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块太湖石。

拙政园,它是一座比较大的苏州园林,一园分三个部分:刚进去的一部分比较开阔、景色简单,越到里面园林内容越来越丰富。

狮子林,小巧玲珑,它的特色是有范围较大的叠石假山,游人可以在假山里面穿来穿去有只故事说:乾隆皇帝游到这里,走到亭子里休息,于是有人请皇帝为亭子赐名,乾隆皇帝还在想狮子林好玩,于是赐名为“真有趣”,边上的一位状元字觉得不雅,请皇帝将“有”字赐给他,乾隆一想也觉得不雅,顺水推舟地将“有”字赐给了他,“真趣”亭如今还在。

沧浪亭,是一座三面有水的苏州园林,不像其他苏州园林是用围墙围起来,它与外界隔水相望,坐在沧浪亭中,就可以看到河对面的市井生活对面是忙忙碌碌为生计,这里是优哉游哉茶喝喝,相映成趣

浏河是苏州地区太仓县的一座古镇。想当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它是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后来上海港兴起了,它就慢慢地被淘汰了。1968年春节,第一次去浏河,从唐行步行出发,浏河水闸上走过然后走进浏河镇。镇里过桥有一条狭长的老街,分外热闹,沿河两岸也有不少商店,也算是一个大镇,但看不到什么古迹。直到2005年5月,老镇也开始注意旅游开发,总算让我们能够参观:镇内的郑和下西洋史料陈列馆以及镇外的浏河南港堤浏河在这里与长江交汇,当年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正是在这里出发的,现在在南港堤,可以望到江对面的崇明南门港的高层建筑。

1990年11月13日,上耐厂召开党代会,为让优秀党员、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本人有幸以无党派人士列席)外出旅游散散心,开了一辆大巴前往苏南四镇一日游:昆山、甪(lu)直、同里、周庄,时间很短但蛮有意思。一早,车到昆山,那爿著名的“奥灶”馆尚未开门,我们成了这爿面店的第一批吃客,什么奥灶面?原来是一大碗红色酱油汤面,上面加了一些熏鱼块、鸭块之类的浇头,面烧得软,味道尚可,红汤喝不完,只好剩下。进而来到昆山唯的一座山叫玉峰山,又叫马鞍山,不高,不大,从这边上去,那边下来,算是走过场。然后来到甪直,甪直的“甪”,用字头上加一撇读(lu),这里有一座保圣寺,是江南名刹之一,寺中的那棵古银杏树:高大粗壮且挺拔、枝繁叶茂叶纯黄,真是特具风采,特请“泰山”报记者(厂报),留影一张以作纪念。继而来到同里,有点小苏州的味道,小小的一个镇里面,有不少的古建筑、古园林和古桥,也实在跑不过来,只好择优录取,就兜了一个“退思园”。最后来到了周庄,那是一个著名的水乡古镇,四条呈井字形河道在镇里交汇,河边八条街上民居沿河而建,河上架起了元明清时的石桥,水乡古镇名不虚传。明初富可敌国的大富豪—沈万山的后代留下来的“沈厅”,保持完好,进去参观了一下,正宗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楼上还搞了一个江南农村生活用具展览,蛮有意思下得楼来,在客堂间“松茂堂”前留了影,开开心心地结束了这次一日游。

无锡 “无锡锡山山无锡”有点像“长沙沙水水无沙”,“常德德山山无德”成对联,其实老早这个地方是有锡的,只是到了汉朝,锡开光了,索性就叫无锡了。第一次到无锡,那是七十年代初,无锡老火车站的候车室是低矮的木棚棚,里面黑沉沉的出了站过了桥,见到有爿叫“中国饭店”的旅社,口气倒不小,于是就进去,一看,住宿条件在当时还真不算错,而且出行方便。二十年后的1991年1月,上耐设计室三人出差无锡,我再带二位同事去住中国饭店,发觉同样的中国饭店,由于时代进步了,我们的眼光也高了,加上它里面变化并不大,显然是差多了。

到无锡,不像到苏州有很多景点好跑,目标明确,直奔鼋头渚。太湖碧波万顷、气势不凡,一派大湖风光,前人在岸边刻石曰:“包孕吴越”,大概就是这种感觉的升华。湖中的那三座小岛,很引人入胜,可惜几次去鼋头渚,因没有游三山的项目,只好望望而已。在鼋头渚进口附近,有摆渡船到锡惠公园那边上岸,然后走过乡间小道,穿过公路便来到锡惠公园大门。公园依锡山而建,上面广种梅花,只是几次去都不是时候,无缘赏梅。那里有一口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既然此水泡茶号称天下第二,看来杭州龙井也不及它,应该坐下来泡壶茶喝喝,可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一圈兜下来,就要往市区赶回旅社,只好在锡惠公园大门两侧的店里,买一对摇头晃脑的老头老太泥塑留作纪念。

老早就听说无锡人喜欢吃甜的,想想也没有什么,我们烧菜也不是要放点糖?谁知无锡人居然在肉包子里放糖,一吃,真是难以下咽,实在不是味道,只将皮吃掉,子丢掉算了,好在无锡,吃吃倒可以

宜兴  著名的中国陶都,又素以石灰石溶洞多而闻名天下。1973年5月,到宜兴丁蜀镇调研,真真的陶都不在宜兴县城实际上是在丁蜀镇此处附近有著名的善卷洞、张公洞。此外,在上海工作期间,由宜兴建材机械厂带了我们去游了江苏宜兴、安徽广德交界的太极洞和宜兴的慕蠡洞,这么一来,那一片地区著名的山洞算是跑过了四个:善卷洞、张公洞、太极洞、慕蠡洞。

善卷洞是游览宜兴的第一个山洞,印象比较深刻:进洞不久就有形如狮子、大象的溶岩看守大门,这里叫狮象大场;再进去叫云雾大场,空间很大,介绍说就在这里拍智取威虎山电影;再走就来到了地下河的边上,大家上了一叶小舟,这里特点是:船浆不是用来划的,而是用来撑的,撑洞顶的,朝上这么一撑、一撑,船就沿着弯弯曲曲的地下河前进了,突然有光可见了,快到出口,对面的石壁上凿了四个大字“豁然开朗”——名副其实!,一转弯就出了洞。张公洞的特点是洞里有洞、洞中套洞,反正有不少的洞……。

太极洞现在的进口是在安徽广德境内介绍说从洞口进去,一直可以走到宜兴那边,洞很深远。古时天下四绝:“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广德埋藏”就是说这个太极洞。宋朝的范仲淹曾经来此一游并题名。走在里面,进去总的感觉是洞大而深,也有石灰石溶洞常见的各种景象,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参观的路曾经是地下河流流淌的地方,由于地质的变动,如今河没有了,但是,壁上因不知多少年的水流冲刷,流纹却十分清晰。

慕蠡洞,大概是仰慕范蠡的意思就在公路边的洞口走下去,在里面,左转来右转去,上上下下,结果出来的地方却在一座山的山腰上了,有意思

镇江  镇江人跟南京人一样出乎我的想象,大家在江南,说话应该差不多至少应该像苏州、无锡一样的吴语。然而一到这两处,听到的都是“拉块、拉块”的苏北话,不过也就是这两个地方,再往东就是常州、无锡、苏州一路过来统统属于吴方言系统,两者之间又没有高山大岭阻隔,你说奇怪不奇怪?

镇江著名的景点当然是金山寺,它是镇江的代表,又是“白娘子水漫金山”故事地,久闻大名了直到1980年调到设计院后到南京镇江调研时,才去了一趟,到那里一看,由下望上去果真不错,一座宝塔高高地耸立在鳞次栉比的寺庙之中,蛮有气派,里面的小景点也不少,直得一游。

镇江第二个要去的地方是北固山,它就是中学课文中辛弃疾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北固楼,又是三国时,刘备东吴招亲的临时招待所——甘露寺的所在地不巧,那天“古甘露寺”铁将军把门,只好在周围走走,到溜马涧看看。传刘皇叔软禁在此,闲得无事,常在此溜马。走近一看,向下这么陡的山坡,两侧的空间也不大,牵着马走已是问题不小了,如果骑在马上溜的话,一定人仰马翻的!——反正又是个传说。一路走过去到了焦山,哪知渡船工作人员告诉游客说:这是最后一渡了,要去请抓紧,否则明日请早。朝对面一望,山不大,一个小时没有问题上得岸来,从左侧上山,一路走马观花,看到路边有陆游的题刻,到山顶东面临长江处的古炮台遗址,兜一圈,下山,到下面的景点走走,人不多,大家乘着最后一渡回程船,回到了陆地,就这么一天,全是步行,来去匆匆地游了镇江著名的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它们都在长江的边上。从山上朝下看,特别是金山面前的涂地范围很大,快都成为冲积平原了。

江阴  1990年厂里沥青浸渍生产线的浸渍罐,请江阴压力容器厂加工,上耐厂相关部门众,放车来到江阴,问问情况,看看加工进度。旅馆附近的长江边上有一座小山,也叫黄山,于是抽空去看看,走近一看,原来此处叫“要塞森林公园”,山不高,登上山顶一望,此处长江的江面比较窄,所有长江的船都逃不过当时的大炮轰击所以,在小小的一座山上,沿江的一面居然有三处古炮台,“江阴要塞”果然名不虚传。

南通  1987年6月,为了沥青工场设计的调研,第一次来到长江北岸的南通。北京边上有个通县,古代叫通州;南通古代也叫通州,所以通州有南北之分,有一副佳对说:“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就是说。1992年4月,又来到了南通,不过这次是厂里放车来的,连人带车一起摆渡过了长江到了南通,那里有个著名的风景区—狼山,上得山来,远看茫茫长江,近看港区码头、山峦叠翠,风景不错,前人到此留下了两句观感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长江到了南通这里显得特别开阔,所以,这位先辈夸张了一下将“江”改为了“海”。山上有一座寺庙叫法乳堂,堂内两侧的壁上,有当代著名的画家范增南通人画的十八高僧瓷砖壁画,是这里的特色。他画古代人物:苍劲有力、飘逸潇洒,我很喜欢他的画,专门买了一本荣宝斋出的“范增画集”欣赏欣赏狼山兜了,大家一起来到长江边,散步来到突出江中的龙爪岩结束,上了小面包车,到南通清末状元张謇(jian)的墓地—啬园他是一位历史转换期间的著名人物,从清末状元到一门心思搞实业,卓有成效,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实业家1905年,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自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一位使南通人值得骄傲的人物,到了南通都应该去看看他。江苏的城市因出差、旅游跑得不少了,就此打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