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从汉匈战争,漫谈衣冠南渡

开战即终战——由精准刺杀苏莱曼尼漫谈智能化战争

马岛战争前说:1982年的愚人节

宋蒙战争:铁血两淮

武汉会战系列:马当首战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空战之困惑: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综述

一代国士孔祥熙

嘻哈哈在金边的悲情岁月

越南旧事:胡志明的爱情故事

越南旧事:奠边府战役前说

越南旧事:越南人的建军秘史与法国人的海鸥行动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上)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下)

彭雪枫与汤恩伯在河南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黄埔建军

汤恩伯决战台儿庄——解说台儿庄会战之内线、外线作战

汤恩伯与陈仪悬案:审判与处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最新文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漫谈历史上的五四与林长民、梁启超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漫说胡宗南其人其事

棒打家鸡团团转:漫说冯玉祥的治军之道

甲午战争论:同样的装备,惨败的必然是睁眼瞎子的军队

最新:从军事代差的角度,看抗战和朝战。

漫谈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第55军的火力与后勤

坊传,汉武帝属于中国历史上的超级皇帝,非常牛逼。

为证明汉武帝确属超级皇帝非常牛逼,史记,或者后世的史书,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儒学、辞赋、爱情等等全方位取得的成就,更是异口同声的赞不绝口。

最为天花乱坠,莫过于拔高汉武帝在军事上取得的非凡建树。

相传,汉武帝先后启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动员全国国力,对当时北方强悍的匈奴发起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等三次战略反击,重创匈奴军事实力,一劳永逸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胁。

由此,汉帝国在平安祥和中进入盛世……

——可惜,历史宛如童话。

2005年,在曾经热播的极具演义色彩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头,编剧和导演更是想当然地,极为感性地评价了汉武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于是,这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将一段似是而非的热血亢奋的历史,带进了千家万户。

更多的对历史认知相对陌生的朋友们,就此将汉武帝看成了缔造汉族和中国历史的神人。

可见,文艺的编剧和导演演绎的历史,确实销魂。

只是,事实上汉帝国绝非汉武帝缔造。真实的汉武帝实则是将汉帝国从文景之治的巅峰,拖向几乎崩溃的边缘的一位霸道皇帝。

他的治下,帝国民众受皇权专制的高压震慑,无人不是活得战战兢兢。

汉武帝执政期间,连绵的战争、沉重的徭役、苛重的刑法使得汉帝国人口折半。

国情如此,汉武帝何来给汉帝国自信,何况还是那种挺立千秋的自信?

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的坎坷轨迹,可能与史书的美妙方向,确实不太一样。

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国策,继秦始皇之后进行了再一次最彻底的专制思想的改制,继而,步上惟我独尊的神坛,皇权专断,汉武帝决意举汉帝国全国之力,发起对匈奴攻势作战……

战端一开,战祸连绵,何止百年?

汉武帝终其一生,汉帝国并没有在汉匈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汉匈战争最终由汉帝国与匈奴的较量转变为远东的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的正面碰撞,成为消耗汉帝国和匈奴的持久战、消耗战。

由此,汉、匈双方均是不堪重负,几乎到了举国崩溃的边缘。

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迫于内外交困,舆情汹汹,汉武帝不得不放下脸面,自下轮台罪己诏,向天下认罪自己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正因为轮台罪己诏下得及时,汉匈战争停战得及时,随后,汉武帝才在汉匈和谈,停止大规模战争而休养生息之后,勉强维持着破陋不喊、风雨飘摇的汉帝国得以维持下去。

——后来司马光就轮台罪己诏而评汉武帝,认为他是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然而,文景之治被汉武帝以最彻底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和长期的汉匈战争搅乱之后,汉帝国想要恢复元气,谈何容易。

回顾两汉历史,不难发现,西汉被王莽篡夺,包括后来东汉复国,再度走向三国分裂、灭亡的终点,史书所记述的汉帝国灭亡的诸如君王昏聩,权臣野心,腐朽黑暗等等表象的背后,汉帝国衰亡与自汉武帝发起汉匈战争之后,汉匈之间连绵百年鏖战拖夸汉帝国经济,崩溃汉帝国财政,不无根本关系。

其实现在的人看到,当年的人同样可以看到。否则,每次汉匈战争之后,也不会有汉匈的和亲。

只是,汉匈之间既然爆发全面的战争,时战时和也就成为了汉匈的外交常态。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之后开启汉匈百年大战,淤积两国的仇恨,何止百年?

于是,等到孝宣之治稍微恢复元气,汉元帝上位就继续开打汉匈战争,直到财政崩溃,王莽篡权——等到光武中兴恢复东汉,安稳不过数十年,汉匈还是迎来了全面战争。

百年汉匈战争,实则就是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百年碰撞。

战争与碰撞一旦刻入人们记忆,每当历史篇章翻开首页,扑面而来,依然是仇恨当先。

战争顺其自然成为中原与北方交融的历史的主题。

就此,战争也就推动汉匈两大帝国不可逆地走向崩盘。

——那么,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仇恨与文化不兼容之外,汉匈之间频繁爆发战争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

当然有。

官修史书绝不会说清楚当时汉帝国沿袭秦制,顶层人物以军功分利。

因而,历史书上那些为讴歌帝王将相的冠冕堂皇的所谓的开疆拓土,实则真不是帝王将相们出于为天下担责使然。

——在军功为先的秦汉体制下,战争,那是顶层人物为谋局顶层的权力、利益而找来的堂皇的借口。

唯有以堂皇的借口用力忽悠,底层民众才会热血沸腾投身战争。

如此有了战争,顶层人物这才可以借战争而谋取军功,谋利天下。

可以说,自从汉武帝意气风发地发起汉匈全面战争,之后,汉匈战争断断续续,使得汉帝国在绝大多数时间迫于财政窘困,不得不在懊悔状态,尽量谋求结束这样尴尬的战事。

两汉期间,在汉、匈之间最终终于认知到坚持战争将会两败俱伤之后,很长时期,两国尽力以和亲维系外交关系。

为稳定这种脆弱的和亲关系,两国更是数次约为兄弟之邦。

——在网络流传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汉匈战争最为真实的历史下,根本就是一句当不得真的笑话。

汉武帝以降的西汉时期,汉帝国曾经分别在前200年,前192年,前174年,前152年,前140年,前33年,与匈奴和亲。

然而,汉匈两国还是醒悟太晚。

虽然汉匈之间转向和亲、和谈,约为兄弟,忧喜共享,曾经死磕不休的惨烈的汉匈战争,到底还是给远东的汉、匈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了无法补救的灾难性后果。

200余年的战争消耗,使得汉帝国和匈奴这两个远东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最终,几乎同时彻底崩盘。

北方,匈奴残败,内迁关中和凉州休养生息,为匈奴强势压制的北方游牧民族羯、鲜卑、羌、氐等势力集团得以挣脱匈奴控制,放飞自我,野性肆意,急速膨胀。

与此同时,中原在经历一个甲子的战乱之后,于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状态下,勉强完成了三国归晋。

历史,就以这般恶作剧的方式,开启了历史新的篇章。

那时,强悍的匈奴精疲力尽,苟延残喘,匈奴各部更是分崩离析。

至于煌煌不可一世的汉帝国,则早已灰飞烟灭。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跌宕起伏桃园结义,曹魏灭汉,三国归晋等等历史故事之外,如是扩展以汉武帝和汉匈全面战争的宏观的历史视角去看,这些历史事件,其实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不过,汉匈战争崩溃了汉匈两大帝国是故事的必然,却并不是故事的结束。

在西晋八王之乱之后,残存的匈奴既然保存有相当的实力,也就等来了一次入主中原的机会。

汉匈之间既存在事实上的姻亲关系,也曾长期结成兄弟之邦,因而,在道统、法统上,南匈奴单于也就有了代汉复仇的托口。

于是,汉匈战争在南匈奴与西晋之间继续延绵……

随着匈奴与西晋的矛盾、纷争加剧,战乱不息,看似非常并不起眼的,随匈奴内附中原的鲜卑、羌、羯、氐等势力,也就有了进一步得到摆脱汉、匈控制而逐鹿中原的机会。

于是,在灭掉孙氏东吴,完成三国归晋不过37年,西晋的灾难,从天而降。

304年,早年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的匈奴冒顿单于后裔,南匈奴于夫罗单于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坛祭,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祭祀汉高祖以下的三祖五宗神位,自称汉王,发兵进攻西晋。

308年,刘渊称帝,建立汉赵王朝,史称汉光文帝。

刘渊立王后呼延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凤,即标志着游牧文明正式入主中原。

当时,匈奴各部普遍改成汉姓,尊贵如皇室刘姓,皇后家族呼延姓之外,其余各部分别改为聂、靳、安、毕、郭、李、张、陈、范、赵、王、郝、高、冯、秦、曹、董、成、姚、兰、金……汉姓多多,更是无法列举。

匈奴托名汉室兄弟,以兄终弟及为由,进入中原。

更多的随匈奴内附中原的鲜卑、羌、氐、羯等等,一拥而上……

——如是客观审度这段历史,无法避免一个事实便是:

南北朝之后的刘、聂、靳、安、毕、郭、李、张、陈、范、赵、王、郝、高、冯、秦、曹、董、成、姚、兰、金等姓的中原人、南方人,很有可能,就是进入中原的南匈奴人的后人。

历史,终于在316年走向了拐点。

这一年,汉赵大军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及战乱间发生在洛阳和长安的空前惨烈、血腥的大屠杀,堪为秦、汉遗民彻底淡出历史舞台,以及晋人退出中原的最后一场空前庞大的人间悲剧。

悲剧之下,中原文化就地崩溃。

317年,那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时代。那一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于是,逃脱屠刀的中原缙绅、士族、文化、政权,也就相继迁往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江淮之南。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现在,如是以尽量宏观的历史视角去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一历史事件,不难发现,这一事件,正是五胡十六国和北朝鲜卑人入主中原的序幕。

同时,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单一的中原文明第一次遭到彻底的崩溃。

此后的中国历史,则进入了北方与西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共存的状态。

显然,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才是汉匈战争的真正的句号。

问好各位朋友,周末安好。

(0)

相关推荐

  •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匈奴挑衅,汉武帝命霍去病、卫青千里奔袭

    今天我们一说起匈奴,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群披头散发凶残强横的蛮族形象,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感爆棚的入侵者,匈奴与中原王朝屡次交手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塑造着中华文明特有的观念和面貌,演绎出李广卫青霍去病等 ...

  • 汉朝是如何打败匈奴的?汉武帝起了个头,但方法却用错了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迎击匈奴,从而拉开了前后近三百年汉匈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匈奴人来势汹汹,再加上匈奴军队都是骑兵,机动性很高,汉朝方面吃了不少亏.无奈之下,汉朝皇帝决定以和亲加 ...

  • 公元51年刘秀做出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决定

    公元前209年,即刘邦建立汉朝的前三年.一个叫冒顿的单于,在杀死自己的父亲取得权力后,建立起新的大匈奴帝国. 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是个能力杰出且有活力的领袖.他在短短数年间,不仅统一匈奴各部,还向所有方 ...

  •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恶化,董仲舒的政治伦理思想,促进了社会统一

    前言 汉匈关系背后隐存的文化逻辑,在早期的文化语境下,无论是汉匈关系还是中原与四方的关系,都受到自我文化中心论与地域化歧视的影响.在中原文明的性格里和中原人的文化潜意识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极易导致 ...

  • 汉武帝在位54年,揪着匈奴打了44年,他执念为何那么大?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帝王,汉武帝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存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几乎标志着汉王朝与匈奴的国运之争.毕竟汉武帝在位54年的时间里,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放到了与匈奴的战争上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 ...

  • 东亚大陆上多文明的“大互动”

    一.汉朝对越人的征服 公元前138年,刚刚即位三年的汉武帝,接到东瓯王使者的求救.浙东南三角洲小型平原上的东瓯王国,受到南部闽越王的攻击,即将亡国.汉武帝此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执政能力,派中大夫严助率海军 ...

  • 溯源甘肃:汉匈战争和河西四郡的建立

    中原王朝的强盛,是"丝绸之路"开辟与畅通的前提和保证,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和河西四郡的建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匈奴进驻河西 阻断中西交通 人们一般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 ...

  • 从骑兵战术和装备改革角度分析,汉王朝为何能取得汉匈战争的胜利

    中国古代战争史 · 西汉篇(10) 前129年那一场战争,四万大军出征,损失一万七千将士,仅斩敌首七百,从结果上看无疑是失败的,但这次实践却促成了汉代军事战略战术的进一步深刻改革,是以骑制骑战略大规模 ...

  • 汉匈战争战役列表

    (重定向自漢匈之戰) 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领导下攻破东胡.击败月氏,国力壮盛:刘邦则甫统一中原,强弱不敌,而为冒顿单于围于平城白登(前200年)后在平城下击退匈奴,西汉初期遂对匈奴采行和亲政策,与 ...

  • 图解汉匈战争,史书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公元前127年,冬季. 匈奴首领军臣单于死于王庭,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匈奴单于,军臣单于太子于单耻为人下,双方展开恶战,太子于单被驱逐,南逃汉朝. 汉武帝下令封其为涉安侯,于单不久病逝. 公元前1 ...

  • 卫青打败匈奴,是靠国力强大还是个人能力?看看汉匈战争就明白了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始于刘邦,止于东汉灭亡,贯穿了两汉四百余年时间,汉朝对匈奴的认识也随着双方战争的不断深入而了解,刘邦时期是匈奴正在崛起的强大时期,当时的华夏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再到刘邦平定异 ...

  • 西汉战争:马邑之围,败在小人物手里的汉匈战争揭幕战

    中国古代战争史 · 西汉篇07 白登之围后,汉朝鉴于军事上的弱势和国内经济的疲敝,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通过联姻和岁币来换取边境的安宁.可毛教员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

  • (ZT)基于历史军事地理视角的河西与汉匈战争

    终两汉之世,河西是汉匈双方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地.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两进河西,击败占据此地的匈奴休屠.浑邪二王夺取河西,到汉桓帝元嘉元年(151),仅文献记载发生的与该地有关的战事就达23 ...

  • 汉匈战争的七点感悟

    读罢莲悦所著<胡马北风啸汉关--汉匈百年战争>,心中感慨颇多,大抵有那么几条. 切勿轻易开启战端,大国之间的战斗,是没有真正赢家的,要适可而止.战争应该是一切政治手段.外交斡旋都失效后不得 ...

  • 衣冠南渡的历史遗迹,看工业园区硕果仅存的朝北庙

    公元1126年,北方金国大举南下,攻克了宋朝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掳走徽.钦二帝和其宗室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耻. 赵构,徽宗第九子,因远在河北,才幸免于难.他南下河南商丘,于当年五月即皇帝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