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得宠的皇后,过早离世让人唏嘘,也让谣言四起

在清朝,帝后的关系相处得都还算比较融洽,除了极少数几对以外,大多数的皇帝皇后都能够相互尊重。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对于女子思想的束缚在清朝达到了极致,另一方面是因为清廷的礼制让皇帝不敢太过于放纵,始终要将皇后放在最高的位置。然而,在那么多皇后中,有一位却是最为得宠的。
她就是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后钮祜禄氏,从贵人到皇后,她完全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实现了惊人的跳跃。在清廷后宫之中,女子最重要的并非颜值,而是家庭背景。钮祜禄氏却很一般,这个姓氏虽然出过不少贵族和后妃,但她的这一支却籍籍无名,没有依靠。

不过,钮祜禄氏却在选秀中,让道光皇帝一眼相中。由于她无论在长相、才智、品德上都无可挑剔,因此道光将她封为“全贵人”。贵人的地位不高,这也是由钮祜禄氏的家族背景所决定的,但耐不住她实在太有魅力了,侍寝之后就被封为了全嫔。三个月后,她升为全妃,而在一年后,怀孕的全妃就被封为了贵妃。
贵妃就仅次于皇后了,这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而在道光的皇后去世后,她就名正言顺地被封为皇贵妃直至皇后。短短数年时间,她就完成了巨大的身份转换,是别的妃子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然而,红颜薄命,她在道光二十年时,就离开了人世,享年仅仅33岁。

大概就因为她的过早谢幕,民间对其死因传言纷纷,一般都倾向于是太后害死了她。然而,道光时,太后是皇帝的养母,母子关系很好,而且太后连自己亲生儿子都没有扶植,在没有找到遗诏的情况下支持了道光继位,怎么会做这种事情呢?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皇后出身并不高,父亲颐龄只是乾清门二等侍卫,所以皇后不断为父亲求官。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触怒了太后。
然而,颐龄虽然后来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这只是对于国丈的一般奖赏,谈不上多少恩宠,而且颐龄也没当过别的官。更有说服力的是,颐龄在道光十四年钮祜禄氏被册封为皇后之前就死了,爵位都是追授的,皇后又怎么会为他再去求官?

另一种说法是当时道光喜欢静贵妃的儿子奕䜣,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奕詝能够顺利继位,曾经企图下毒毒死奕䜣,好在奕詝仁厚,多次提醒,才没有得手。不过此事还是由奕䜣告诉了静贵妃,而静贵妃又向太后告状,这才触怒了太后。
这种说法的漏洞也比较大,当时奕䜣才7岁,奕詝也才9岁,很难想象道光会有完全的偏向。更何况静贵妃获得的宠爱,与皇后钮祜禄氏相比是天壤之别的。即使皇后死去了十年之后,奕䜣表现出超出奕詝的能力,但道光仍然念及与皇后的感情,还是立奕詝为帝。

后来如此,在当时奕詝获得的爱难道会比奕䜣少?更何况皇后要害奕䜣,会蠢到要在自己宫中,当着自己的儿子的面动手?这个说法未免过于低估了皇后的智商。
最后一种说法也不靠谱,那是说皇后在当贵妃的时候,为了抢在祥妃之前生子,让奕詝的成为实际的长子,便使用了催产药。因此,奕詝未足月就出生了,是早产儿。此事后来败露,让太后大发雷霆。

但是,清廷《全贵妃遇喜档》中记载,全贵妃是道光十年八月有孕,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下四阿哥,所以道光皇帝是足月生产的。如果说档案可以作假,在那个夭折率很高的年代,正常生育的孩子死亡的都不计其数,钮祜禄氏有几个胆子,敢贸然使用催产药?而且以清廷森严的管理制度,她又从哪里弄到催产药?
其实,野史之所以流行,不过是因为抓住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在清廷档案中,明确记载过皇后第一胎生下公主后身体就很不好了,而在去世之前,已经重病拖延了好几个月,太后、皇帝都前去探视过,并没有中毒的迹象。皇后与太后的关系好不好另说,但应该不是太后下毒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