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寻板栗
只有劈荆斩棘,才能找到被草丛藏起来的板栗。随意翻翻找找,只会铢两分寸,甚至空手而归。年少捡板栗的体验和惊喜,至今都回味无穷。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捡栗球是个辛苦活。在草堆里捡刺球,手不是被草割,就是被刺球扎。挂在稻草上的栗球还算好捡。扎进田沟的栗球,最让人头疼。大人教孩子用长火钳在泥沟里夹刺球。浸了水和沾泥的栗球最重。挑起这样一担栗球,乡亲压弯了腰,仍笑眯了眼。放任累累果实不管,乡亲会心疼得睡不着觉。他们不怕难不怕累不怕苦,最怕浪费。乡亲们格外珍爱大自然的馈赠,就算一根枯枝都会顺手捡回家当柴烧。他们在老家大山,追寻老年的幸福,在火炉里瞥见了火红的生活。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捡栗球有诀窍。父亲教过我方法:“栗球可分屁球和实球。有听音和掂重辨球法。栗球落地闷声响是屁球,实声响是实球。轻飘飘的没栗子,沉甸甸必有之。屁球又大又轻,应丢弃一边,不用入筐,不必给挑担人增加负担。”父亲还教我道理:“做人要表里如一,实实在在。不能像个屁球,徒有外表。像屁球一样的人,别人就把你当个屁放了。做个肚子有货的有份量人,才是有用之人,才被人需要被人看重。”这话,我铭记于心,经常鞭策自己。我依稀记得那个与板栗有关的故事。八几年,我当时正在村部读小学。那时,便有人出资在村部办了一家板栗加工厂。厂长派专人挨家挨户收板栗和栗米,用机器加工成板栗罐头。透过玻璃瓶可见色泽金黄的栗米。当时,父亲用好几斤板栗才换回一瓶罐头。我和弟弟共享。那包装虽简易,但板栗软糯甜润,罐头水都甜滋滋的。那时生活条件较差,交通也很落后,产品单一,单价较高且无销路。厂子开了两年,便垮了。厂长亏了,还赔了不少钱。家里能抵债的,厂长都让人拿走。某天,厂长家的人不知所踪,只剩下他家那红砖房矗在山腰上。很多乡亲说:“厂长家异想天开,放着好日子不过。果折腾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知道八几年,在农村住两层红砖房的真不是一般人。过了好多好多年,红砖房旁的小树都茁壮长成参天大树了。很多乡亲陆续盖起了楼房,如雨后春笋,一层两层三层的楼房,一栋又一栋拔地而起。红砖房在绿树和白砖的衬托下,十分抢眼。乡亲们对厂长家保留着各种猜疑。有人说:“厂长果爱面的人,亏大发了。他们在家与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三十计走为上策。”有人说:“他们在外发家致富了,好马不吃回头草。”有人说:“他们背井离乡,躲债不敢回乡。”有人说:“厂长果好强的人,不搞得像模像样时绝对不会回乡。他家的人肯定在哪儿跌倒要在哪儿爬起来。”这些闲话,年年有人说。可厂长家没人听得到,只有那红砖房在风里来雨里去,一直挺在山腰上。那年那月那日,雨过天晴,板栗树正好一片葱茏一生机。村部里突然烟花声震天动地。事后才知:原来是厂长一家荣归故里。老厂长越活越精神,厂长夫人保养得细皮白肉。第二天,大动干戈,折旧屋盖新房。三个月后,一幢三层四大连的欧式楼房呈现在乡亲面前,让人耳目一新。乡亲们惊呆了,一个个嘡目结舌。厂长家楼房做得最迟,但至今是最好看也是最耐看的。机器人扫地机,他家第一个买。家庭投影电影院,他家第一个安放。厂长一家在每年腊月回老家住一阵子,过完年便又去外地打拼。据说:厂长一家当年不辞而别,是去勇闯天涯了。他们尝试了许多项目,吃了很多苦。努力过,失败过,但咬牙坚持到最后。作家马丁说的:“每一个强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在我看来,厂长应该就是父亲口中所谓“实心球”那般的人,厂长也是马丁所说的强大的人。老厂长凭借敢为人先的““胆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闯出名堂那是迟早的事。人只要肚子里有货,敢拼敢闯,总有好日子过。厂长一家一直奔赴在“找板栗”的征途上,坚持热爱,不曾言弃。人这一生,何尝不像在寻板栗呢?只要你扒开岁月的尘埃,就会有所收获。只有披荆斩棘,才能满载而归。认真生活,就能找到被生活偷藏起来的糖果,一颗又一颗,甚至一包又一包……
盛水红,80后,教培专职教师。以书为伴,以笔为友,喜欢走出家门看河山。即使生活一地狗毛,仍热爱生活,坚强向善,一路高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