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忠臣:论中国画美学范畴中的“意境”、“形神”、“气韵生动”

原创作品会说话2020-12-21 10:21:42

要想深入比较和了解中西传统绘画的不同,必须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美学体系、美学观点、美学范畴。中国绘画有独特的美学体系,完整的美学范畴,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也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鉴赏原则。

意象是意境的前身。意象和意境都要主客观统一,求“物我统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韵”、“味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意境的特征。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唐五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历代名画记》(张彦远著)和《笔法记》(荆浩著)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画家要画出意境,必须“外师造化”,掌握本质特性,然后在心中进行再创造,化为胸中的意象,然后画出气韵生动的形象,就能引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就是画的意境,就是从有限的形象去表现无限的境界。“意境”也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宗白华先生在《论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指出:“意境是化人实景为虚境。”后来,他又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它根本的美学特征是不满足于有限事物的外在的形式摹仿,而要在有限中去表现无限,塑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能引发观众产生美好的审美想象。意境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特有的辩证思想和水恒的艺术魅力而屹立于世界美学之林。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诗情画意”是意境最好最具体的体现,中国绘画非常讲究诗情画意,这是中国画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永无止境。

并不是说西方绘画不讲意境,不讲诗情画意。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绘画,对意境的论述能比得上中国画及中国画论那样系统,那样深刻,那样源远流长。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形神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对古老概念,也是绘画美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概念。

形神统一的观点,以顾恺之的画论为里程碑。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形”就是形似,是对物象外形的描绘,“神”即神似,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作画形易而神难”,神在人物画中主要指“神釆”,也就是人物的精神特点、气质、独特个性。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是说人的精神特质主要通过眼睛的描写最容易表现出来。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画人要传神,画花鸟、山水同样要传神,古代画论说:“曹将军画马神胜形”,“徐熙画花传花神”,“画山水要为山水传神”,这里所说的“神”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山水虽然没有生命,但有气势、境界、情态。一幅山水画画岀了对象特定的气势、境界、情态,也就是为山水传神写照了。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内在本质就是生命力”,艺术追求神似不能离开对生命力的表现。画家一旦抓住对象内在的生命力,他的画自然就传神了。中国画论认为:没有脱离形的神,神要靠形去表现。不但可以“以形写神”,还可以“以神绘形”、“传神写照”,神似高于形似。形神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互补的。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不但要看造型是否准确,更要看神态表现得如何?中国画论强调“形神兼备”。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道家美学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把“气韵生动”放在“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条,足见其重要性。气韵生动最准确、最集中、最深刻地概括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基本精神,是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审美尺度最根本的审美要求。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儒家认为“气”就是人格精神。道家认为“气”就是宇宙生命的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韵”最早指“和谐的音响”,后指“情感力量”和“韵律”。“气韵生动”这个命题高于“传神写照”,着眼于宏观的自然与人生,立足于艺术的生命结构和自然生命运动的统一,更具有艺术本体论的深刻含义。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谢赫之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和对笔墨趣味的追求,“气韵生动”就成为中国画论的核心范畴。绘画作品如果气韵生动,就会给观赏者造成一个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即“不全之全”的审美属性。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气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笔气”或“墨气”等等,它是由多方面审美因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的生命结构,古人把这个结构称之为“势”。郭熙在谈山水画时说:“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王夫之也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气韵生动要求画家放眼自然,胸有成竹,大处落墨,大胆下笔,一气呵成,在有限的画面里去表现无限的生命力和人生哲理。

△成忠臣书法作品

气韵既在墨法也在笔法,因此要“骨法用笔”。谢赫把“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的第二位。

在清代数以万计的画论中,气韵仍是中心议题。叶燮的美学体系,将气作为沟通审美客体的“理”、“事”、“情”以及审美主体的“才”、“胆”、“识”、“力”诸要素的中介环节。

△成忠臣书法作品

石涛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艺术家的个人独创性是气韵生动的画之法,乃自我立”,“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总之,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论之首,是对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也是民族绘画的理论丰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