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细菌能告诉我们时间
相关推荐
-
科普 | 生物钟和肠道菌群共同对体重施压
UT西南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肠道细菌和人体生物钟共同促进体内脂肪积累的新线索. 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或微生物组通过入侵和改变小鼠肠道细胞的生物钟来调节脂质的摄取和储存,这一研究可能有助于制定抵抗肥胖的新 ...
-
东大集团发现钙离子控制蛋白质是生物钟的重要部件
东京大学等发表了控制钙离子的某种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生物钟共有的重要部件. 生物钟被认为是每个动物.植物等不同生物诞生的,但起源久远,据说从所有生物最终共同祖先( LUCA )的阶段开始就有可能与钙离子相 ...
-
Cell:不要熬夜!不要吃夜宵!因为你的免疫系统不陪着你一起熬...
昼夜节律是一种内源性的计时系统(生物钟),几乎所有的动物都遵循与日出日落有关的昼夜节律.这些受自然光影响的节律,控制着机体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循环和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也诱导了我们充满节 ...
-
综述 | Cell Metabolism:昼夜节律与微生物-肠-大脑轴的相互作用
编译:陈佩佩,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微生物群-肠-大脑轴,指的是居住在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与大脑的功能和行为之间双向的信号传导模式.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
-
几点服药最有效?这项研究带来新线索:科学家首次发现多功能细菌也有生物钟
中国生物技术网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官方账号13小时前 生病了得吃药,但要想药物起作用,服药时间还是个关键.因为,这与人体昼夜节律(生物钟)有关.例如,血压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两次峰值,故降压药应该安排在峰 ...
-
北京大学罗莹教授: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功能化的材料支架促进组织修复 | Science Advances
近日,北京大学罗莹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间充质基质细胞(MSC)外泌体功能化的纤维状聚酯材料支架,通过诱导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 免疫系 ...
-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惊人;寻找天然蓝色食品色素|Science Advances多文导读
蓝色是自然食品调色板中最稀有的颜色之一,尤其是青蓝色,这使科学家们很少能发现天然蓝色食品着色剂的来源. 寻找天然青蓝色染料仍然是整个行业的挑战.现在,科学家们已经从红球甘蓝的花青素色素中开发出一种蓝色 ...
-
科研 | Science Advances:单细胞RNA-seq揭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异位和异常的肺驻留细胞群
编译:怀瑾,编辑:夏甘草.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进行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远端肺部不可逆转地形成疤痕组织,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本研究利用scRNA-se ...
-
科研 | Science Advances:金银花中的Rhodoxanthin合酶;膜二铁酶催化β-胡萝卜素与紫黄质的多步反应
编译:Nicole,编辑:十九.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Rhodoxanthin是一种红色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以及某些鸟类和鱼类中.目前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途径及其相关酶系中核 ...
-
综述 | Science:生物钟、癌症与时间化学疗法
编译:微科盟Echo,编辑:微科盟Tracy.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生物钟可以协调人类生物化学.生理和行为功能的每日节律.基因表达.细胞分裂和DNA修复都受到生物钟的调节,这 ...
-
Science Advances |杨剑教授:从基因对表型变异的影响中推断出环境与基因型的相互作用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顶尖统计遗传学家杨剑教授团队于2019年8月14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名为<Genotype-by-environmen ...
-
Science Advances | 中国药科大学:陈皮多甲氧基黄酮提取物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氨基酸代谢来改善代谢综合征
推荐:江舜尧 编译:番茄加牛腩同学 编辑:小菌菌 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鄂湖研究员.李菁副教授.李萍教授等于2020年1月3日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目为& ...
-
Science Advances |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和氨基酸代谢减轻代谢综合征(国人作品)
推荐:江舜尧 编译:卓求 编辑:小菌菌 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萍教授等人于2020年1月3日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目为<Citruspolymeth ...
-
变暖导致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30% | Science Advances
近日,研究人员指出,经过4.5年的土体变暖后,20 cm以下土壤的碳损失率高达33%,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30%. 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20 cm以下土壤是重要的碳汇,但人们对其在气候变化下的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