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消失的场院】◆张景木
相关推荐
-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小麦的收割 一.割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麦主要靠人力.坡刘村人收割麦子的方法,一种是镰刀割,一种是用芟(sān)子芟. 镰刀割麦有偎镰和走镰两种.偎镰是人蹲在地上一镰一镰的割,割一把向前移一下, ...
-
致麦收:生产队时期的“抢场”
文:汪晓佳 图:来自网络 在城里生活这么多年,夏天,尤其是中午闷热时分,我特别喜欢往西南方向的天空望去.如果那里有一片乌云翻滚.加厚,则说明十有八九要下雨了,准得很.因为,我的农村老家的西南有一座高山 ...
-
散文:过麦
散文:过麦 作者:赵勇 金色的五月,麦香阵阵,一颗颗麦穗泛着金黄,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马上要过麦了. 北方人都把麦收叫"过麦".我记得小时候很农村落后,机器少.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4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文/杨传勇 打场无疑是整个麦收的重头戏. 此时,麦子被不断地运回,在妇女们梳麦秸的同时,"猴子" ...
-
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 ...
-
华州农村: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华州农村: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作者丨吉建军 麦梢泛黄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响起了久违的磨镰的刺啦声.人们在街巷里遇到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到哪哒去了?""刚从南安地里回 ...
-
过簿‖@李明君
过 簿 作者:李明君 现在收割小麦一般都使用脱粒机,拖拉机连着收割机直接开进麦地里,前面收割后面装袋,麦杆粉碎就埋进地里了.但是,回想三十多年前收割小麦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收割小麦,首先要看天 ...
-
鲁北往事:麦收
芒种将至,小麦也就快到了收割之时.和现在的孩子们谈起以前麦收时节农村的繁忙景象,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不相信的表情很清楚的写在脸上--这也难怪,现在的庄户人家谁家还种那么多的小麦,还 ...
-
鲁北往事:夺麦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34期 鲁北往事:夺麦 文/初绍庆 小满这天,我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虽然没有画眉的婉转动听,但是老百姓听起来,都有无限喜悦.俗话说:"布谷打哇哇,二十天上吃古扎.& ...
-
山东作家‖【春节】◆张树云
作者简介 张树云,网名,涓涓溪流.山东省高唐县人和街道岳王村,四中文学社社会,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春节 春节最早来源是在殷商时期,过年主要是祭祖活动.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国,靠天吃饭,所以在新年的第一天, ...
-
山东作家‖【傻丫头】◆张秀华
作者简介 张秀华,聊城市东昌府区人,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欢读书和旅行. 傻丫头 我家的傻丫头今天24岁了,高高的个子,长发披肩,长得眉清目秀,深得家人喜爱.再过两个月,研究生毕业就要参加工作了. 之 ...
-
山东作家‖【女孩与猪】◆张秀敏
作者简介 张秀敏,笔名毓秀,山东济宁人.经商20年,依然初心不变,爱好文学一直在路上. 女孩与猪 八十年代初的日子里,大人们忙着去生产队挣"公分",那个时代,每家的孩子都不少且 ...
-
山东作家‖【从弯腰割麦到坐等收粮】◆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作家‖【我是山东人,我自豪】◆张玉宽
作者简介 张玉宽,男,山东济宁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曾在<中国国防报><军营文化天地><政工导刊><辽宁日报>&l ...
-
山东作家‖【何日再见群鸟欢】◆张庆余
作者简介 张庆余,山东省嘉祥县满硐镇人.1975年被满硐公社聘为"半脱产干部",1982至1999年任满硐乡文化站长兼报道组长:2000年至2001年任嘉祥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文字编 ...
-
【山东】张景证《打羽毛球》指导老师:金艳
打羽毛球 山亭区第二实验小学 二年级 张景证 我家附近的公园是我和妈妈打羽毛球的好去处,经常在我写完作业的时候到去那里锻炼身体. 羽毛球是白色的,上面有好多羽毛围成一圈,像在排排坐吃果果呢,羽毛下面是 ...
-
山东作家‖【消失的茶馆】◆黄桓存
作者简介 黄桓存,中学退休教师,曾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郑保屯中学任语文老师,早年在河北日报发表过小说.散文. 消失的茶馆 小尤开着一辆红色的御风锂电轿车,宽阔的公路两旁,一座座厂房和布满花丛绿茵的小区 ...
-
山东作家‖【姥娘家的陈年旧事】◆张连勋
作者简介 张连勋,笔名那慕汗.退役军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钱币学会理事. 姥娘家的陈年旧事 一 姥娘家和俺家同住一个村,两家离得近,住在同一条大街的南北两头.童年的时光里,我最喜欢跑到姥娘家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