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你get到了吗
三尺讲台演世界,
一方黑板见乾坤。
高风亮节照我魂,
春风化雨正人身。
身当世范为师表,
桃李不言自成蹊。
摇扇深知孔明心,
风流儒雅亦吾师。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伴随着秋天的光临,我国的第37个“教师节”也如期而至。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
现在,小编带您一起来看看无数经典古籍中的尊师典故~
01
尊师典故
[程门立雪]
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详解:
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时,大概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和游酢来拜见老师程颐,不巧的是,程颐正在休息入睡。杨时和游酢怕打扰到老师,又不想放弃求学,便站在门外,静静的等待。
当时正是冬天,逐渐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后来,程颐终于醒了过来,那时门外的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
[汉明帝刘庄,便服下车至门]
出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抚荣垂涕,良久乃去。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煮粥三次,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出自:《增广贤文·竭诚方获实益论》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02
古代的至圣先师们,受限于物理距离、交通方式,在传课授业上存在很多困难。比如,孔子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理想,从55岁到68岁,带着若干亲近弟子,在鲁国周边游历了十几年。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如何向他人证明自己是“孔子”而不是“骗子”的呢?
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身份证明凭证。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他们的“身份证”。
古代“身份证”
【符牌】
据说是商周时的姜太公发明了“符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符牌作为身份证明,符最早是兵权和军权的象征,随后演变为官员的证明,《史记·五帝》就“轩辕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这里的“符”就是兵符,兵符往往做成虎形,所以咱们将其称之为“虎符”。

[照身帖]
为了秦国变法图强,商鞅发明“照身帖”:一块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等等。秦国的合法公民必须人手一块,否则会被重罚。

【牙牌】
“牙牌”就是一块小片儿,材质可以是象牙、兽骨或者金银等材质,上刻有持有者的个人信息等,有些高级腰牌上甚至还写有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除了不能读取磁卡信息,其功能已经和现代使用的身份证已经很类似了。

03
古人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一张小小的身份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那如果古代的至圣先师们,能像你我一样,领取到一张现代的电子身份证,会长什么样子呢?一起来围观吧!

孔子
本名:孔丘
别名:孔子、尼父、孔夫子
主要成就:创立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朱熹
本名:朱熹
别名:朱子、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
主要成就:儒家理学之考亭学派

韩愈
本名:韩愈
别名: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韩文公
主要成就: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欧阳修
中文名:欧阳修
别名:欧阳文忠公
主要成就:参与纂写《新唐书》《新五代史》;
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唐宋八大家”之一
“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有了老师的润物无声,
才有我们的山高水长。
有了老师的春蚕丝尽,
才有我们的人生路远。
有了老师的蜡炬泪干,
才有我们的宝玉成材!
一
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希望凉爽的清风为耕耘在讲台之上的园丁们吹走汗水,送去祝福和满园桃李香,“老师,您辛苦啦”!
欢迎小伙伴在留言区发表神评,
与大家交流!
编审:蒋国权
排版:龙震斌
图片:晏甜甜
来源:湖南省公安厅为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