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梦回童年,最揪心的就是回到家找不到母亲,带着哭腔声嘶力竭地呼喊……一忽儿,从梦中走出,已然年近天命。不由得扪心自问:虽是中年心态,还能否褒有童心?是否懂得孩子?尤其是当下,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致使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我们真正走进过去吗?
“一朵迷人的小花,仔细瞧瞧吧:在水边照着自己。你来自何方?仿佛呀,远处山坡上的金菊花全低着头。”读袁柳照先生发来的一段文字,油然想起的还是留守儿童,想想“这朵迷人的小花”,整个世界似乎要“低下头”——
有则消息称:超过10%的留守儿童选择了说父母“已死”。留守家庭在亲子沟通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缺乏有效亲子沟通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相关研究亦表明,在与父母互动的频度、深度和广度上,留守儿童缺失很大,隐患也很多。
“到底,多久没和孩子聊一聊学习以外的心里话了?” 每个为人父母者要严肃地自我审视,尤其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极为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几乎可以这样断言:孩子好品德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你究竟有没有给孩子“找到”好家风、好家训?你究竟是不是孩子熟悉的陌生人而对孩子的心里话听而不闻?青少年自杀频频见诸报端,原因有时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心结而使他(她)“想不开”就寻了短见。
“青春期荷尔蒙在体内涌动,情感极为敏感而脆弱,需要及时表达与宣泄,这时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沟通对象,往往家长这个时候却很危险地缺位了,是不是该睁开眼看看不远处的险境呢?”——我多次在家长会上大声疾呼。应从孩子幼年时代起就开始建立起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沟通“机制”(沟通习惯)。父母根据孩子的心智水平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话语体系”——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说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真诚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以期“同频共振”出他的内心想法,以便及时疏导孩子的压力,有效地调适其情绪。称职的父母应一直我保持种朋友般的有效沟通关系,即使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也一样能倾听“花语”,静待花开。
尤为重要者,我们的沟通目的不要“窄化”,要直指全人发展和阳光心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而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心理支撑与指导,不但不善表达,而且常常羞怯与他人打交道。交往障碍会使孩子们悄悄关上开向世界的一扇门,久之会影响其人格发展,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再次呼吁:留守儿童父母要成为生命的同行人和生活的同盟军,并且在学校帮助下增加留守儿童的朋友数量,必将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社交回避。
是时候了:整个社会要“静下来”听一听留守儿童的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