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粹——大明宣德炉
“风磨铜”含锌量也许不够,色泽也未必够灿烂,所以铸造“宣德炉”时又往里加入倭铅(锌)、黄金和白银,这才产生出了黄金般澄亮光辉的铜锌金银合金,也即“精铜”。至于“洋铜”,多半指的是当时流行的日本红铜(出山铜)。根据《宣炉彝器图谱》(二十卷谱)所述,供炉及大型炉用“洋铜”铸的多,而小型的珍玩炉则用“精铜”铸的多。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崇祯是明朝最 后一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

古人讲,宣德炉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它的色,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于宣德炉的用料,以及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特征,细节,品味收藏宣德炉,竟也是颇有趣味。宣德炉不仅具备色质典雅、皮色丰富特征,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点。纵观许多颇有价值的宣德炉,一定会是在某些细节特征方面特别出彩,比如一件蚰龙耳炉,它的特点是以素净大气,弧线优美取胜,寓意则为象征龙形。
诸多史料介绍宣德炉的来历是:宣德炉是由明宣宗即宣德皇帝朱瞻基亲自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

人们经常会在瓷、铜或掐丝珐琅质地的器物上见到甪端身影,这样的造型基本上产生于晚明到清代。它的大致特点是,炉体比较高,甪端处于一个站着的状态。而这个甪端形熏的炉体是矮扁的,重 心很向下。其次从铜质和鎏金上看,铜的颜色比较浅,发青白,通体鎏金比较厚。对比宣德时期的铜和金以及同时期金铜佛像还是比较接近的。最 后就是它的款识,其脖颈下面有‘大明宣德年制’。我们知道,瓷器当中的宣德款识在盘、罐、碗的底部,甚至在器物的口沿落款成为一个常态,就是说,宣德的款识可以充满器身的各个部位。这件器物落款的位置以及款识的笔体与同时期瓷器所书款识面貌和风格非常相像。通过这几点,我觉得这件东西的年代是能看到本朝的”。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 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 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