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栀子豉汤类

一、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上2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得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栀子用法:原文只言“擘”,未言其他,故为生用。现代临证分为炒栀子(外皮炒黑,故称黑栀子),焦栀子(炒焦)和生栀子.生栀子清热泻火力较强。有人主张栀子必须生用,炒黑则疗效不可靠。此者,重申张仲景之意,杜绝浪费之举,学者实堪取法。[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
  主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舌苔黄腻。
  副证:胸中空,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

临证加减
    1. 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①肝阳上亢,灼伤心神,治宜泻肝清热,养心安神,用栀子豉汤加龙胆草、生地黄;②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安神,补气养血,用栀子甘草豉汤加人参、茯苓、白术;③心肾不交,虚火妄动,治宜育阴清热,补肾安神,栀子豉汤加生地、何首乌、丹皮。

2.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精神病:临证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或合三承气汤,或合涤痰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随症加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每获良效。凡精神疾病,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及心神,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而色赤,其形似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苦可涌泄,素以清心除烦见长,兼泻三焦之火;豆豉色黑人肾,其气香窜,其性升发,能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与栀子相配,又可鼓动肾水上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如此则阴阳协调,水火相济,君主自安,逆乱自平。[河南中医]

  3. 湿温初期:如邪在卫分,可酌加藿香、佩兰、杏仁、橘皮、白蔻仁、薄荷、连翘、通草等.邪在气分,可酌加连翘、黄芩、枳壳、竹茹、滑石、郁金、象贝、菖蒲、茵陈等。即邪在卫分“宜透”为主,邪在气分则以“清利”为主。

  4.外感初起:本方加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等,以清气热。

5.湿温溺赤,郁结发黄: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以通利解毒。

6.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本方加枳实、半夏、广敝,以通降胃气。

7.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口干有痰,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热而生痰,气阻痰滞,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桃仁、降香,煎送白金丸,以开气与涤痰同进。

 8.吐伤胃津,噫气,下泄气,本方加橘红、半夏、竹茹、石斛,并注意调护,少少进谷以养胃。

9.垫型由郁,胃空不和,本方加半夏、枳实、广陈皮,专于和胃;或再加白蔻仁、杏仁、桔梗,上中二焦同治。

 10.湿热散布三焦,喘肿便少,本方加杏仁、枇杷叶、滑石、薏苡仁、通草、茯苓皮等气味俱薄之味,以清肃上焦。

11.积劳再感,湿热发黄,本方加连翘、赤小豆、通草、天花粉,煎送保和丸,清热宣邪,消导和中。

12。咯血,本方加杏仁、桔梗、瓜蒌皮、郁金、苏子、降香,以清肃上焦气分。

13.吐血,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橘红,以宣开气痹。[以上引自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

14. 暑湿内侵,脾胃不和:本方佐以杏仁、郁金,如证见痰多咳呕,暑郁于上加杏仁、郁金、石膏、半夏以辛开涤暑;寸脉大,头晕,脘中食少多下,加杏仁、郁金、竹叶、滑石兼以甘淡渗湿;头胀、脘闷不肌,腹痛恶心,当三焦同治,故加杏仁、橘红、半夏、厚朴、黄芩、滑石以宣中为主;不饥不食,机窍不为灵动,加瓜蒌皮、郁金、枳壳、桔梗、降香,名三香汤,芳香逐秽,开上为多。[温病条辨。卷二]

15. 秋燥咳嗽,本方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以清上燥;如脉见沉弦,则知内有宿饮,然秋燥为新病,故用栀子豉汤加杏仁、蒌皮、郁金、沙参辛泄剂,暂解上燥,略佐橘红、薏苡仁以治宿饮。

16.少阳、阳明痰火眩晕,本方佐羚羊角、连翘以清少阳,佐广陈皮、半夏曲以和阳明。

17.木火犯胃,纳谷哽噎,本方加郁金,更用黄连之苦降,生姜、半夏之辛开,丹皮佐栀子以泻木火,竹茹伍豆豉以和胃气。

18.肝郁胃痛,本方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以苦辛轻剂,先理上焦;因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除加杏仁、瓜蒌仁、郁金以开上,更佐竹茹、半夏曲以和胃;肝阳直犯胃络,心痛则用本方合金铃子散,清热宣郁,凉肝止痛。

19.本方加甘草,治本方证少气者,名栀子甘草豉汤。
    20. 本方加生姜,治本方证兼呕者,名扼子生姜豉汤。

21. 本方去豆豉,加枳实、厚朴,治本方证兼胸痞腹胀者,名扼壬厚扑汤。[伤寒论]

22.本方去豆豉,加黄柏、甘草,治身热发黄者,名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23.本方重用豆豉,加大黄,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名枳实栀子豉汤。

24. 本方加大黄、枳实、治酒疸,心中懊侬或腹满热痛等阳黄,名栀子大黄汤。

25.本方加黄芩、甘草、柴胡、乌梅、生姜、竹叶,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名栀子乌梅汤。

  二、栀子甘草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炙甘草6g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甘草,至500ml,再下香鼓,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除烦,补益中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气短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丹参、玉竹、寸冬、生山药、茯苓治热扰胸膈。
  2.本方加炒枣仁、合欢皮、郁金、桔梗、枳壳亦治热扰胸膈。
  3.本方加川芎、苦酒治产后血虚气陷。
  4.本方加苦参、黄柏治肛门周围瘙痒.
  5。本方加枳实,旋覆花治噎嗝食不下.

  三、栀子生姜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香豉9g  生姜15g上3味,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清热除烦,逐饮止呕。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逆者。
  临证加减
  1.本方加法半夏治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者.
  2.本方去香豉、甘草,栀子一味9g研碎,然后浸入少量的70%酒精或白酒中,浸泡30--60分钟,取浸泡液与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如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于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外包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患儿皮肤呈青蓝色为佳。治小儿发热。[中医杂志,1991,12,2]
    3.栀子粉外敷治小儿高热:用栀子粉、鸡蛋清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因流感、腮腺炎、风疹病引起的高热及夏季热,疗效颇佳。用法:生栀子粉(过60目筛)10g,鸡蛋1枚,取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稠糊状,做成药饼(厚如3个5分硬币)摊于布上,按男左女右,敷于涌泉穴,包扎,约8小时/日,连用3日。发热兼抽搐者,加敷内关穴。[四川中医,1990,c10,:29~30-]
  4.治扭伤:山栀子lOg(视面积大小加减剂量),加鸡蛋1个(只用鸡蛋清)。将山栀子捣碎用蛋清调和敷于患处.(外敷1次,12小时内局部青肿、疼痛消失)。
  5.本方加地榆炭治便血。
  6.本方加桂枝、香附、砂仁、元胡治胃脘痛。

四、栀子厚朴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厚朴12g  枳实9g上3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主治罩心中烦热,卧起不安,腹胀不痛,苔黄,脉数。
  临证加减
  1.  本方加香附、大腹皮、莱菔子治心腹满。
  2.本方加黄芩、法半夏治热邪壅遏胸腹。
  3.本方加高良姜治肝脾不和。
  4.本方合茵陈五苓散治黄疸。
  5.本方加枳实、白术治心下痞实热者。

  五、栀子干姜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栀子9g  干姜6g上2味,以水700ra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
   主证:身热,微烦,舌红,苔黄,脉弦数。
   副证:腹满或腹痛,食少便溏.
  临证加减
  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塞痛,塞热气结者。
  2.本方加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治赤白痢疾,无论老少皆宜。
  3.炒栀子治痰饮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面不愈,即成反胃。
  4.本方加川栋子治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者。
  5.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治疫疠,胸满烦躁,身热甚,头汗出者.
  6.本方加枳壳、葛花治胃痛便溏。
  7.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胃痛、胆石症急性发作:用栀子干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胆结石急性发作屡效。虚寒胃痛勿用。

六、枳实栀子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6g  栀子9g  香豉12g上3味,以清浆水1400ral,空煮取800ml,下枳实、栀子,煮取400ml,再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夏令微
似汗。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1.清浆水:在汉代可能是粟米加工发酸而成的白色浆液水,后世多以淘米水代之。用“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实际就是浓缩之意。徐灵胎曰。“浆中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吴仪洛曰:“一名酸浆水,炊粟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致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2.博棋子大:《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寸匕”而一方寸匕为10刀圭,合今5ml。因此,博棋子五六枚,相当于25~30ml体积。
  (功效)调中和胃,清热化气。
  (主治]大病或久病初愈,因过劳而病复发(劳复)者。症见发热,口干口渴,心烦懊侬,心下痞硬,或胸胁胀满,腹痛拒按,苔黄,脉滑或数。

  临证加减
  1.本方兼有宿食者,即不消化物停滞于胃肠内,症见膨满,按之腹紧,且伴有便秘者,加大黄以扫荡积滞。[伤寒论]
  2.枳实栀子大黄豉汤:与本方药味相同,只枳实量增二枚。治黄疸病,症见身黄发热,心中懊侬或热痛,苔黄腻,脉滑数。
[金匮要略]
  3.本方加大黄治食复。
  4.本方加神曲、郁金、生山药、生姜治春温食复。
  5.本方加大黄亦治酒黄疸。
  6.本方加生首乌治便秘。

    七、栀子柏皮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肥栀子10g  炙甘草3g  黄柏6g上3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2次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
  主证: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发热,心中懊侬,苔黄,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副证:心烦,无汗或汗出不彻,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传染性肝炎: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郁金,治疗传染性肝炎获得显著效果。且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当肝炎流行地区的密切接触者,只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胸胁不畅,四肢无力或头晕等前驱症状时,即使未出现黄疸,预服本方,确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认为栀子必须生用。

   2.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肝炎:用本方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治疗重症肝炎,黄疸指数急剧上升者,发现有明显的抑制黄疽上升的作用。该方制成静脉注射的“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红素15mg~~以上的病例,效佳。

3.  中医对传染性肝炎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传染性肝炎,多采用高糖疗法.但按中医辨证论治,不少病例,甚至同一病例的不同阶段,须禁高糖治疗。如果某些肝炎患者,采用高糖治疗后,其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持久不除,甚至出现胃脘饱闷,黄疸持久不退,有的黄疸指数出现增高现象,肝肿大消退迟缓,肝功能恢复时间延长;采用中药,如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治疗,同时禁用甘腻食物,多数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大多得到缓解。从而肯定了高糖保肝疗法不能成为治疗肝炎的基本疗法。并认为凡属湿热阳黄实证,症见:恶心呕吐,脘闷不舒,厌食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或身目鲜黄,便秘,舌苔黄燥、厚腻或腐垢,口苦干,发热,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脉滑数、滑实、沉迟有力者,均不宜糖类之温甘腻,因黏滞滋补,易化热化燥,湿邪留滞,反增病变。而在肝炎某个阶段,按中医辨证适用
高糖治疗,如消化系统症状消失,知饥欲食,黄疽不深,无发热、口苦、口干、小便清长或淡黄转白,肝肿大进行性减退,脉转和缓,此为邪退正虚之际,用高糖治疗,有调中补土,益气生津之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6,29]

4.  栀子柏皮汤加味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栀子柏皮汤加茵陈、茜草、郁金等,效果很满意。认为钩端螺体病发黄,多属阳黄,属于中医“黄疸”、“急黄”、“湿疸”一类÷表证不多,里证为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不宜妄用.旷东中医,1960,cll,:519]

5.  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应用:栀子柏皮汤是以栀子、黄柏为主药,通过药物分析认为这两味药都是苦寒泄热药,对湿热发黄、心烦、出血、热疮、小便不利、目赤痛都有疗效,再配以缓急解毒的甘草,便适用于肝、胆、胃、肠、肾脏、膀胱等脏器蓄热的证候。[伤寒论方解.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91]

6.栀子柏皮汤治疗小儿急惊风:症见小儿El噤骱齿,背反张,脚挛急,卧不着席者,宜栀子柏皮汤。以为急惊风者,病之热也,病之实也。宜用清法也,即泻也。[伤寒论类方汇参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7]

7.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用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黄连、黄芩制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新生儿溶血症取得较好疗效。[伤寒论串解。北京:中医古籍出版址真1987:116]

8。湿热黄疸肝炎:本方加茵陈、大枣,煎汤冲服五味子粉有显效。

9.  急性菌痢:本方合白头翁汤或加马齿苋有良效。

10.本方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肿痛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名黄连解毒汤。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栀子厚朴汤

    下后心烦又腹满,胃中有热卧不安: 苦寒栀子畅胸膈,枳实消痞厚朴宽.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清热除烦,消痞宽中. 主治:热郁胸腹证或阳明胃热郁滞证.症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豉劳复方,邪热扰胸运不良: 栀子豉汤除烦热,宽中下气枳实当. 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行气. 主治:热扰胸膈兼气滞证.症见心中懊恼,胸膈痞满,食少纳呆,舌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79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掰)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 ...

  • 八十一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81) 这条论述伤寒下后,虚烦兼腹满的证治. 之前三条分别讨论误汗.误吐.误下,邪陷胸膈与心中诸证的证治.78条还举出了两个兼证:一是兼气短的栀子甘 ...

  • 除烦名方栀子豉汤类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由栀子.豆豉2味组成.清热除烦,专治热入胸膈证.加炙草,名"栀子甘草豉汤",加强益气缓急之力,善治短气: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qu ...

  • 灵兰诵读丨栀子豉汤类方

    中医书友会 复习: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 ...

  •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栀子豉汤证之第221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栀子豉汤证之第221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1.纲领证 3.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哪般施,虚烦不眠懊侬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煎法奇. 组成:栀子.香豉. 功效:清宣郁热,除烦透邪. 主治:热扰胸膈证.症见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或见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 ...

  • 失眠的经典方: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

    失眠的经典方: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专门针对的就是虚劳.虚烦不得眠,就是烦躁的睡不着. 虚劳:没干什么事情,或者过度的运动或者劳动,就是觉得累,这个就是虚劳. 那么虚烦:就是也没有遇到 ...

  • 伤寒论17: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枳实汤、栀子干姜豆豉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 概要:栀子豉汤(弱者先汗后下一点烦热胸闷,胃胀,常下利不用),肠胃保养很重要(不在外面吃饭),栀子厚朴枳实汤(心烦腹满弥补方,厚朴移湿枳实宽肠),腹部虚实胀满都用厚朴,胸胀心脏病用枳实( ...

  • 伤寒论演义:23栀子豉汤

    原创 根尘不偶 新象学堂 2018-08-22 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讲伤寒经方故事. 咱们前一段时间说到仲景先生住的这个村里,在小麦成熟之前下了一场大雨.今年农民的收成相对比较好,比往年好很多.小麦 ...

  • 伤寒论中“栀豉汤类、柴胡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健康大V创造营# 栀豉汤类 栀子豉汤 方组: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方用:外感热病气分轻症,表邪已罢,虚烦不得眠,甚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脘痞闷,饥不能食,舌苔薄黄腻,脉数. 栀子甘草豉汤 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