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南发现一些束腰铜盒,结构与昌宁大甸山所出颇为相近,很值得关注。其中有两件出土于越南南部同奈省云舟山(Nui May Tau)(图五,1),出土时与多件带翼铜戈及圆形碟状铜乐器同放于一陶罐中,结合所在区域即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的青铜文化分析,应为公元前后即中国汉代的遗物。两件铜盒器形略小,器身瘦长,圆润,钮等细部结构及纹饰与大甸山出土有一定差异,不过就基本结构和整体风格而言,二者是相同的,彼此应有联系。根据这些发现,或可推测汉代前后哀牢文化曾向南传播进入中南半岛,并沿湄公河南下到达越南南部。在距云舟山仅数十公里的行棉(Hang Gon)遗址还出土过和昌宁大甸山相近的铜牛角(图六,1、2),而此种铜牛角目前在其他地方均未发现,可进一步说明两地的联系。至于哀牢文化进入中南半岛的背景,因资料有限暂无法深入讨论,但从多方面看,族群迁徙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南亚发现的串式铜镯也有细条环状和宽片环状两种,主要出自泰国东北部,尤以蒙河上游的呵叻高原一带最为集中。从班诺洼、农武洛(Noen U-Loke)、农班迦(NonBanJak)以及班垦仑(Ban Kan Luang)等遗址(图二二,1、2)看,这些铜镯均出自墓葬,年代跨度较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同时发现的还有成组使用的铜指环,形态与串式细条环状铜镯颇为相似。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也发现一些串式宽片环状铜镯,其上多挂铜铃,但很少有镶嵌孔雀石片或绿松石片的(图二三,3)。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国班诺洼年代更早的青铜时代二至四期(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八世纪)墓葬中,盛行随葬由贝壳制作的镯,亦多为串式佩戴,且和师宗大园子墓地铜镯以及江川李家山M69金镯相似,前端多搭配单件有领镯,只是有领镯都为大理石质地(图二一,2)。因此,作为镯的一种类型或佩戴方式,串式镯很可能是从泰国东北部尤其是呵叻高原一带向外传播,后来进一步发展并在西南夷等地盛行起来的。在此过程中,镯的材质不断丰富,除普遍使用青铜外,还见黄金、象牙、玻璃等质地。从细部形制和工艺看,西南夷地区尤其滇东高原出土的串式细条环状铜镯与班诺洼及其附近遗址所出同类镯十分接近,或说明彼此人群间有过某种较紧密的联系,甚至是直接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