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时如何做到“力由脊发” ?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指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这,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是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

1 、脊柱的构成

人的脊柱是由5节腰椎、7节颈椎和12节胸椎所组成。24块骨节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动摇性很大。人体的各种姿态,是通过脊柱的变动,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人体的自然脊柱为S形,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要想形成龙形太极身法,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上填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敛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弯曲度减小了一些,这是所有内功拳和健身气功所要求的,以利内功的修炼和内气的蓄养。

脊柱中间形成椎管容器,容纳全部的骨髓,骨髓中有许多神经细胞体,如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行走的神经纤维束,是联系脑和神经的通路。行拳时感受器收到外界的信息,通过脊髓传给大脑,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发出命令,由脊髓传给身体的相关部位,作出反应。

2 、如何可以做到:“力由脊发”呢?

大家都知道“翻背劲”非常厉害,这把劲力离不开脊柱的作用。力由胯起,上提腰,下压腿,将劲力对称发出。

要使脊柱发劲,必须首先让其具备发劲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构造非常相似,且同样具备弹性,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弓。打比方讲,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两个端头,那么,我们首先得固定好这两个点的形态,才可以将弓拉开。脊柱这张弓,我们无法借助外力,将弓拉满,那么,我们就利用自身的对撑劲力来达到拉开弓的要求。

打个比方,我们将一根竹片置于两手掌之间,然后,两手掌相向用力,则竹片会被撑弯,此时的竹片,也就具备了动能。身体脊柱一样,我们将肩压好,胯持续上顶,迫使脊柱压弯,就如同我们挑重担时,起不来的感觉,腿在蹬,胯在顶,脊柱被压弯,此时的脊柱,也就具备了发力的状态。

我们在练拳时,要充分地运用好以上的力学原理,压肩、顶胯,将脊柱压弯。出手时,肩不能松,松了以后,则会出现了劲力上窜的现象,长此以往,头部会产生晕厥的现象,更甚者,会出现脑震荡的迹象。

劲力自来水管道中的水流,一个支流堵住了,它会流向其它的方向。劲力也一样,当胯部的劲力,通过腰背,传递到肩的时候,压肩扣肩,劲力自然窜向两手臂。

所谓“打人不费力”,并不是不用力,而是充分运用了大筋崩弹所产生的动能,达到发劲的目的。有很多人跟我讲,我年纪偏大了一些,是不是练心意拳不太适合,其实我们的训练体系采用了筋骨发劲,在正确掌握发劲方式以后,可以很轻松完成训练的,根本就不存在吃不消,练不好的说法!反而年龄偏大一些,筋骨更加老道,劲力会更加通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老前辈,老宗师,即使到了残余之年,一样可以一掌将人打飞的道理!

以前总是在讲“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很多人把这个归属于练丹田,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丹田本不存在,只是一个假想,如何又能练得了呢,真正需要我们盘练的,是你的大筋,关节,跟内脏,这些的强大,才是你骄傲的本钱。

我认为在健身房练肌肉的人是最勤奋的,他们一周不练,肌肉的质感立刻会发生变化,所以每周都得坚持训练,以保持好原有的肌肉质量。练拳,我觉得倒是最省事的,因为大筋一旦练开以后,哪怕吃饭拿筷子,走路散步,都在用着它了,所以功夫到了,你即使五年不去盘练,它都不会退!

练拳,就是练回动物的本能,让我们自身在速度、力度、敏感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打实战需要“术”但这些并不需要多,就像老虎、狮子,包括猫、狗,它们的绝招也就三两下,凭借的就是那份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心意拳》讲,灵劲上身天地翻,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一个“灵”。

我们在实战中,能够做到单个弓发劲,也可以多个弓一起发劲,甚至还可以几张弓产生合劲,打出一股霸道的劲力,当然这需要手脚,大脊的筋骨跟神经反射的高度结合。“惊起四梢永无惧,灵劲上身天地翻”。

古拳谱云“龙虎二劲”。脊柱如大龙,腰胯似猛虎。劲在脊椎,曰龙劲,取“龙形搜骨”之意;抖劲,劲在腰胯,曰虎劲,取虎腰胯之功。脊为背之主宰,脊能弹,则一身能弹!身备五弓,脊柱为最难练的一弓!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练拳得抓住核心,抓住骨盆、脊椎来练,不要管手脚,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