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思维,如何可视?

前些天,马老师询问画思维导图有什么软件,我分别推荐了几个常用的软件。
又过了几天,有位老师咨询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的运用,还分享了自己的实践。
当然,自己也是从这样起步思维导图的。从一开始,思维导图在的课堂实践运用,必定是从绘制思维导图开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整理出了一大堆思维导图。从单色铅笔的,到多彩绘制的,从简单线条的到精美勾画的,某一个瞬间,你会沉浸在孩子的思维导图世界,被精美绝伦的导图迷花了眼。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看似学会了很多,实则是,他们的美术进步了,语文能力却未必。如果一定要说进步了什么语文能力,那就是摘抄的功夫而已,不足以证明语文能力在思维导图中获得了进步。这个时候,你是继续盲目绘制思维导图还是放下思维导图?

接下去我做了几处思维导图的推进实践,以供大家分享,共同探讨思维导图的实践。
一是思维导图笔记的实践。
课堂笔记是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善于做笔记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太差。通过对笔记形式的改进,融入思维导图的模式,提升课堂笔记(阅读笔记)中内容的梳理,以利于学生完善自己对课文内容、基础知识、个人感受的注释,将阅读内容呈现,可视阅读思维;将写作内容可视,呈现思维缺失点以作补充。首先,导图笔记在课内/外阅读中的实践,有利于孩子梳理和掌握基础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完成应试能力的自我完善。(应试能力也是素养的一种,不能单单地将考试与语文素养简单地分开,具备语文素养的孩子,也具备应试素养,两者并不对立。)其次,导图笔记在课内/外阅读中的实践,有利于课外阅读的积累。积累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梳理,学生可以与书籍作者产生思维共鸣,产生同频振幅有利于孩子思维实质的提升。而思维导图是同频振幅的基础,作者的思维波线在思维导图呈现,孩子借助思维导图,同频自己的思维,实现有效的文本、作者、读者的交互。当然,这个时候,教师是引导者,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笔记,完成孩子与文本、作者的亲近过程。这个时候,思维导图笔记是最为有效的。
二是在习作的过程中,先绘制思维导图还是后绘制思维导图的问题可以探讨。
先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写作,有利于孩子胸有成竹地习作。但是慢慢地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形成了“腹稿”能力,绘制不绘制思维导图都无所谓了。有的时候,还存在画归画,写归写的问题,因为表达思维在很多时候是瞬间的灵感产生,未必能够提前预知的。那么,后绘制思维导图可行不可行呢?
可行,且在实践过程中效果明显。
修改是一个重要的习作能力。但孩子是很难看清自己习作问题的,尤其是结构框架、情感表达、全面想象的能力,设计整体内容的方面。一般孩子的习作修改,无非就是修改错别字;增加一些具体的描写内容;病句的修改等等皮毛的手术。当然,改必定比不改要好,但是涉及到“调、补、增、删、换”中的调、删、换的确不容易操作,即使在课堂中转向练习修改,也是比较难的内容。如何深入地修改,让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问题呢?
当孩子写好习作之后,自己或者他人,来绘制已经完成的内容,将已经写好的内容绘制出来,通过小组比较,就能够轻易发现需要“调、删、换、补、增”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补充在思维导图中,而后再补充内容。同样,孩子也能够在集体讨论中,看到需要删除的内容,以便让孩子集体修改习作的操作。
这样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将已经体现的表达思维再可视,通过小组合作修改思维导图,完成习作的修改。这样借助思维导图的修改的好处,是学生的修改有了具体的活动实践内容,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才能便于找出之前习作思维的缺失内容,修改的意义也体现在儿童学习的实践过程中。
以上是思维导图的两种有效用法,大家可以留言探讨利弊。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