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上最猛税务员:单挑野象而亡(悲壮又有点搞笑)
在明清以前,惠州这地方还属于蛮荒之地,野生动物众多,据《惠州西湖志》记载:东汉时期,惠州西湖群虎出没。好家伙,连西湖都有成群结队的老虎!

但老虎还不算什么。史载: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有象窜入惠州北门,踏死一人。只有简单十几字,却引起我兴趣,再查下资料,发现故事的真相颇为传奇,扣人心弦。我们看看这篇文章记载下来的这位被大象踩死的猛人。
射象记
唐庚
政和三年三月乙卯,有象逸于惠州之北门,惠人相与攻之,操戈戟弓弩火炬者,至数百人,而空手旁观鼓噪以助勇者,亦以千计。既至,皆逡巡不进。
有监税蒙顺国者,邕州边人,以趫捷自矜,短衣踊跃,披数十矢射之,中项背如猬毛,象厖然不动,徐以鼻卷去。最后中左耳,流血被面,象怒驰之。顺国弃弓反走,未数步,象以鼻钩其膝,盘之于地,蹂践之,众溃走散,象亦缓缓引去。少焉,吏卒就视,则顺国已碎首折胁、陷胸流肠死矣。吾时方食,闻之投箸叹息嗟夫!使象得入城,则鼻之所触,齿之所拂,足之所蹴,岂复有邑屋居民聚落也哉!为万人排难,而以一身死之,此吾所以叹也。【旁批:以排难救人为己任。】
。。。。。。

我来简单翻翻译一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三月乙卯日,有只野象跑进了惠州的北门(今天的西湖到中山公园那条街),惠州城里人吓坏了,吆喝着大家一起向它发起了攻击,抵抗入侵者。前来围攻大象的人,仅仅手拿戈、戟、弓、驽等各种武器及举火把的,就达到了好几百;而前来呐喊助威的,居然有一千多人。但是,围攻大军到了北门以后,却没有一个人敢主动上前率先进攻。
这时,有个叫蒙顺国的监税(税务员)勇敢站出来打头炮,蒙顺国是邕州(今天的广西)边境上的人,平时自认武艺高强。只见蒙顺国身穿短衣奋勇向前,一口气朝大象射了几十支箭。大象体积大又笨重,很容易射中,于是被射的浑身插满了箭象刺猬一样。但是大象皮厚啊,只见那大象高大而笨重地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是用鼻子慢慢地把箭卷起抛掉。
最后,蒙顺国也发狠了,为了精确瞄准,他进一步向大象靠近,举弓射向大象的要害,他射中了象的左耳,大象顿时血流满面。这下可把野象惹毛了,野象发起怒来向蒙顺国飞奔而去,蒙顺国吓的把弓扔掉,掉头就跑。可蒙顺国没跑几步,大象追上了他,用鼻子钩住他的膝部,把他放倒在地,便用脚踩踏起来。这可把众人吓坏了,一哄而散,躲起来了(丢人啊,都是熊包,几百人还拿着武器呢)。
大象踩踏了蒙顺国一阵后,也慢慢跑出惠州城,走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没动静了,官府吏员及士兵才敢走向前来观看情况,那蒙顺国早已头颅粉碎,肋骨断折,胸腔塌陷,肠流满地而死了。我那时正在吃饭,听到这不幸消息不禁放下筷子叹息起来。咳!要不是蒙顺国,那象进得城来,用鼻子触撞,用牙齿拂甩,用脚乱踏,难道还会有房舍居民和村落吗?这个人为千万人排除危难,而挺身而出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我所以要赞叹的原因。。。。。。

当然最后,这个唐庚还发了一通感慨:我听说交趾(越南)捕捉大象,一定要用机关和陷阱,没有直接射杀大象的,我也认得大象的形状;它立着像座房屋,趴下像堵大堤,走路像行船一样。这怎么能同它较量气力呢?蒙顺国这个人哪,也够愚昧无知了。但是几百人拿着武器,如果都能同心协力,一齐奋起,共同袭击大象,也未必不能取胜啊;即使不胜,也该不至于出现这种悲惨情况。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蒙顺国也是个勇于献身的烈士!
不过我认为:这个唐庚呢,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个键盘侠,光嘴上说,还推说自己当时在吃饭,估计你在现场也是跟大家一样鸟兽散了。
难怪说广西人好斗,这个蒙顺国还真是典型例子!不过这篇文章也反应出惠州过去生态真不错,野生大象都能跑进城里来溜达,一头大象挑战几百号人,还能杀敌一人全身而退,说明过去人和大自然做斗争还是处于劣势,以后我将专门写一篇惠州老虎的故事。

顺便说下作者唐庚,唐庚(1070年—1120年)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唐河乡(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北宋诗人。宋哲宗绍圣(1094)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宋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唐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唐庚与苏轼是小同乡,贬所又同为惠州,兼之文采风流,当时有“小东坡”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