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事。我们的一个学生成绩非常好。问他...
昨天的事。
我们的一个学生成绩非常好。
问他每次都能考出好成绩的诀窍之一是什么。
他说,“每次学习完的内容,几乎是固执程度的非常周到的复习”。
这个回答非常有水平,我自己感觉都不能如此说好。
他把周到的复习当成了“想当然,自然”要做的事,所以成绩当然就会好。
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最大的差异不是在复习这件事上,而是把复习这件事变成了“想当然”这件事上。
“想当然”地要巩固所学,能衔接上下面要学习的内容,每次被问到时必须地都能回答出来的状态,成绩要想不好都是难事。
比如,没有学过的内容做测验,当然回答不出,但是大部分的学习,即使是学过的部分,范围内的部分的测试都做不好,要想提高成绩当然是不可能的。
一句话,复习做不到完美,绝对是不行的。
自己的成绩不好,怪罪于“自己的脑子不灵光”,为自己贴上标签的学生,没有想过其他的可能性吗,比如复习没有做好,脑子不好只是单纯的狡辩,让自己的不学习加上了正当理由而已。
就像这位学生,成绩好是有诸多理由附加的,他们无一例外,不会允许自己“这个感觉差不多已经记住了”。
绝对不会出错为止,都不会断言自己已经记住了,为此即使百遍也会重复反复地复习。
这是最大的Point。
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学习的高效率,最关键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心态,心理上的准备和坚持”,由此带来从“被动”—>“主动”的学习态度的转变。
心理准备有了,心中有了执念,那么自然会更上一步去寻求更好的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
比如,
* 真的记住了吗,3天后要再次确认
* 没有记住的要点,晚上要要约,要做想起,要用图示汇总
* 笔记时如何能记得更效率,加入输出因素,()代替重要地方,自设问,逼自己想起和回答
* 等等,手段很多,但是前提只有一个,心态。
没有心态,光想技巧、方法,没用。
比如,
自己要回答“参考书要反复几次才可以”的问题,如果没有心中已有的前提—“绝对已经记住为止,要不厌烦地复习下去”,那么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或者根本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知己知彼是前提,时间确保是重心,效率方法论是后面才要做的事。
但是知己知彼前还有一个大大的前提,心中的标准和心理上的准备。
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应该也不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