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 || 由楷至行的正确入门途径

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受到一个班主任对画画、对书法、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我现在也做教师。一个教师对学术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那一点点可贵的兴趣。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它是模糊的,它是给你很多想象空间的,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呢,是无法细化。叫以少少许,它要胜多多许。它要有丰富的内涵,让你每个人都可以往里面加,它才有创造性。

学好行书的一个关键

文| 黄惇

我在想一个问题,古人讲楷书是行书的基础,楷书写好了,行书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什么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为什么有些学生写得那样好的楷书,行书写不起来,我见过一些14岁写楷书相当好的,这个年龄是少年走向成熟的时候。其中不少在全国得了奖,但是我让他们写王羲之行书却写不起来!

我非常诧异,这个问题有两点,我们要检点、反思。一是我们的教学有没有问题,一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是做什么用的,比如教南艺国画本科生,楷书教到这个程度,他会不会题款?他能不能在绘画当中有所为。就是这样,社会上写这样的楷书的付出了四到五年的时间,他有什么作为?如果他到了我们艺术院校,去读古代的作品,他能不能读懂?我们这里有艺术类的,也有搞史论的,也有音乐系、设计系的,我觉得要教会他看这个字是美的很要紧,这就跟选帖有关,选帖蛮要紧的。

我们一直坚持一种方法,每教一种书体,都要把这种书体的背景、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有的老师不讲,只是停留在结构上,什么宝盖头要大一点啊、三点水如何写啊,是不是因为课时的局限、学生专业的层次低而放松,就不教他为什么美,怎么样读书法之美,而只教他写出美,有人看柳公权看惯了,看其他就不接受,审美观念有差异。
我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发现写智永是通向行书的一条路。在王羲之的继承者中,智永是极为出色的一位,他的书法作品精彩绝伦,弘博丽雅,足以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今天的学书者中对智永存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以为他的《千字文》纯系继承二王衣钵,而少创造、少个性。但不知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著名的大书法家都是从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狭隘的创作眼光来看待智永《真草千字文》,打个比方,如同绘画起步,有素描、速写的训练。初学钢琴的必须弹一些看似旋律单调而却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用以训练指法的练习曲,没有这些基础的训练,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从这个角度出发,智永《真草千字文》之所以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正因为它是学习正、草笔法最佳的入门练习范本,它完整、准确地保留了二王系统的传统技法,对初涉正、草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第一需要并不是创作,而正是这样一部基本技法训练的“练习曲”。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是现存南朝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楷书真迹,可以清楚地看到二王一脉的用笔方法。从字体上看,属于中楷,因此较之流传的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都便于初学者上手。它用笔一拓直下,点画之间笔意流贯呼应。它结构谨严,体势妍美,法度精熟,气息高雅。
尤其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用笔真、行相通,与中唐以后的颜柳楷书相比较,在点、钩、转折、挑踢处,在笔画的两端均无华饰成份,无明显的顿挫,用笔干净利落,笔路翻转清晰明了。因此,在熟悉《千字文》中的楷书后,再进入《兰亭序》、《圣教序》等王羲之一脉的行书学习,则往往事半功倍,有助于书法爱好者由楷书向行书学习的过渡,也是正确的由楷至行的入门途径。
智永楷书《千字文》,作为南朝真书的代表,在结字上略呈横势,具有锺繇、王羲之一脉相承的魏晋风格特征,学习它可旁窥南朝楷书如《刘岱墓志》,及受南部楷书浸染的北朝墓志中的优秀作品如《张黑女墓志》等,还可知悉南朝楷书与隋唐楷书的相互关系。想在楷书上继续努力的作者,也可看到初唐欧、虞、褚、陆等著名楷书大师的笔法、结字的由来。因此,智永《千字文》中的真书作为楷书的基本训练,作为向行书过渡的基础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临写智永《千字文》时,首先应选择弹性好而较小的狼毫、兼毫或羊毫笔,但不宜长锋,其次应选择吸水性能适中的毛边纸、皮纸等,而不要选择吸水性能很强的宣纸,同时在临写时应基本接近原大,并注意原作的行款布置。我们在教学中之所以要求接近原大,以接近原作的方式去临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用笔上体察入微,掌握原作的精神实质,而避免在展大临习中失却笔意连贯的特征。
实践证明楷书的基本训练,有助于初学者的,不仅仅是搭好间架,而是在训练的一开始,便注意到传统笔法的重要性,并有助于他们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较为迅速地掌握晋楷的笔法内涵,并能在下一步进行其他楷书及行书学习时,不至于迷途、混乱,失去方向。

今天我带来一张习作,这是一位从未学过书法的美国留学生柯嘉琳经过两、三个月训练后,临习的《智永真书千字文》习作。从这张习作来看,虽然笔力还不够劲健,但在笔法、间架上都十分接近原书,并表现出晋唐的特殊气息。由此可见,只要专心致志,方法正确,用较短的时间训练,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准。那种迷信一本帖,要写上十年、八年的陈旧观念,把时间视为功力的全部,显然是没有价值的。

由此我们认识到训练的方法是学习的关键,这当然包括临习所选的范本、笔法的正确运用、间架的准确把握等等。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功力的主要成份,应该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漫长的时间。

黄惇:智永《真草千字文》

是基本技法的“练习曲”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京都小川为次郎,现为小川为次郎之子小川正字广巳先生收藏。后有杨守敬、日下东作(鸣鹤)、罗振玉、内藤虎所写题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达800多本,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此卷早在唐代已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东邻日本,对日本书道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其余在中国本土者,南宋之后,俱成劫灰。只有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虽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称善本,但和墨迹相比较,锋芒、使转含混多了。相比之下,石刻本轻重变化小,用笔中锋侧锋不明,含混而不见锋芒。可见米芾“石刻不可学”是有道理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传下来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所谓“关中本”,是宋朝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於大观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陕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说是善本,但感觉和墨迹相比就差一些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

(日本私人藏)

智永《真草千字文》

长卷欣赏

智永,本姓王,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人称“永禅师”,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智永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至使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复出后,很多学者不敢肯定为真迹。为了保险,说成是“唐摹本”。启功先生曾于1989年4月在京都小川家获观原本,在其《千字文说》中补记有“(纸色)盖敦煌一种薄质硬黄纸经装裱见水时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笔墨痕浓重处时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犹有内亮之色,更可知绝非钩描之迹矣”。先生以初唐人临本证明:这就是800本之一。并有诗云:“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家老大回。”

名家简介

黄惇(号风斋)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研究所所长。《艺术学研究》学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黄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江苏省美术馆艺术鉴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沧浪书社成员等。作品入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展、全国第一至第四届中青展,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后为历届中青展和篆刻展评委,作品被收入《现代印章选集》、《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等》,著有《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中国古代印论史》等,著作曾获中国书法理论兰亭奖。

作品有《水乡秋色》、《太湖夜舟》、《秋染山寨》等。其弟子如:黄学江、周祥林、金丹等多为书坛翊楚,影响深远。

来源:深圳市书法院
(0)

相关推荐

  • 【一起读帖】智永唯一楷书《千字文》(上篇...

    [一起读帖] 智永唯一楷书<千字文>(上篇)欣赏,弥足珍贵,一定拿下!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 ...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每页29.3×14.2厘米 日本私人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京都小川为次郎,现为小川为次郎之子小川正字广巳先生收藏.后有杨守敬 ...

  • 黄惇:由楷至行的正确入门途径

    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受到一个班主任对画画.对书法.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我现在也做教师.一个教师对学术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那一点点可贵的兴趣.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它是模糊的,它是给你很多想象空间的 ...

  • 黄惇|起手就写颜楷,真是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

    关于书法教学观念,我认为有必要对今天所能见到的.听到的教学观念作一番清理.这绝不意味着对艺术风格多样化的一种否定,而是要了解现状,了解现在存在的问题.清理的目的有两条,一条是传薪,一条是发展. 我的书 ...

  • 楷、行、草并用,赵孟頫用书法表达屈辱的一生

    赵孟頫被誉为元代书坛盟主,书法成就直追"二王".赵孟頫传世墨迹书帖中,哪一幅作品,被誉为赵孟頫第一帖呢? 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嵇康,曾官至魏中散大夫,世人也称其为"嵇中散&q ...

  • 書者——黄惇書法篆刻展

    04-26 22:09ZAKER ZAKER快传号 | 04-26 22:09关注 ▼ 前言简介 Frontier profile 开幕式时间 2021年5月1日15:00 开幕式地点 紫麓·雨花梦想 ...

  • 颜真卿楷、行、草相间《守政帖》

    <守政帖>又称<与绪汝书>,帖中称"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并告戒绪汝等人,身处逆境时,"当须谓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词恳情郁,虽贬不 ...

  • 《守政帖》楷、行、草相间,颜真卿书法的又一奇品

    <守政帖>又称<与绪汝书>,帖中称"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并告戒绪汝等人,身处逆境时,"当须谓吾之寸心,不可不守也".词恳情郁,虽贬不 ...

  • 终于懂了!“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来说书法分为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 ...

  • 篆、隶、楷、行、草《陋室铭》欣赏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的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而以<陋室铭>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广泛用于家居装饰,以显示居住环境的高雅及格调.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