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作业之108:汉铜印的“烂铜印”风格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08方,就是这一方:

(武陵守丞)
武陵守丞,西汉官印,仍然是秦一寸大小,2.31厘米见方,上一节我们举例的时候提到过这一方印,一个是要注意“武”字的变形方化,一个是要注意体会典型的汉铜印“烂铜”风格。
所谓的烂铜风格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汉代(当然不拘是汉代)铜印,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四个边缘的笔画由于印章本身的摔跌、磕碰、挤压、锈蚀等原因,或者变得较为纤细,或者残破比较多。比如十六字金符中的这一方:

(汉印“段筍之印信”印面)
注意,整个印面中,信字的单人旁靠印边的那一竖,由于受到挤压碰磕,向内挤压,最终导致这条竖线变得较细,而筍字的靠边一条线条,则基本由于受压变得基本残破的消失了线条边界,钤盖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段筍之印信的钤盖效果)
再比如这一方:

(王基印信的印面)
看印面,“王”字、“印”字的上横线均受压变细,“基”字的底下一横,“信”字的竖边线,也被挤压变细或残破消失掉了。钤盖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王基印信的钤盖效果)
当然,汉印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翻开印谱,随意都可以找到几方,比如这一方典型的军曲侯印,过去我们可能临过,但却没有强调这方印中靠近印边的线条特质。今天我们要着重注意它们了。

(军曲侯印)
这种线条特征是岁月剥蚀的原因形成的,由此反推,这种线条特征会给人较苍茫久远的印面效果,因此,后世的篆刻家们有的就把这种线条特征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比如,陈巨来的两方印,一方是他刻给别人:

(陈巨来刻“由豫山堂”)
再比如他的自用印:

(陈巨来刻“安持精舍”)
这两方印在印面线条特征中强调的审美趋向是一致的,靠边的线条都被作者给细化、弱化了,但也由此形成了较为古气的气息特征。
当然,篆刻大师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如邓散木的这一方:

(邓散木刻“见素抱朴”)
这方印的线条处理规律是,横线凡是靠近印侧的一端则主动调粗,靠近印面中心的主动调细,这反倒形成了四周白地较多,而中心红色块较重的红白关系,现代感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