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8):失对

(0)

相关推荐

  • 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李白的几首名作,看看七绝的几种形式

    前言 昨天回答了一个关于李白七绝的问题.借题发挥,顺便说一说七绝的几种形式. 旧体诗简单来分,就是古体诗和格律诗(近体诗),在七言绝句这种诗体上,可以分为七言的古绝句和七言的律绝句. 李白的七言绝句有 ...

  • 王安石的《元日》是七绝吗,为何前后用韵不一致?

    中国古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即格律诗和古风. 近体诗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作品,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根据长短又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在单句字数上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一种是 ...

  • 从杜甫的一首诗谈起 —从近体诗的基本内核看三连平和三平调

    杜甫有一首诗<题省中院壁>:"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老杜此首 ...

  • 唐诗诗病举隅(31):失替

    "失替"是指近体诗句中,在韵脚句中位于246位置上的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是"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形式出现的,否则就是"失替&qu ...

  • 唐诗诗病举隅(9):失偶

    失偶,顾名思义,就是失去伙伴或配偶.这是一个新的诗词术语,是我用来借指律诗中间两联不对仗的情况.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对仗& ...

  • 唐诗诗病举隅(7):失粘与折腰

    我在学写近体诗时,为了方便自己对平仄在句中的运用,我曾经总结了一个平仄口诀:"本句平仄相替,对句平仄相反,转句平仄相粘."此口诀也许不是很科学,我先逐句解释一下,以期对初学者有一点 ...

  • 唐诗诗病举隅(33):偷懒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有时不免仓促,在遣词造句上,就会有"偷懒"的行为.只要诗人一"偷懒",读者是可以觉察的.譬如宋曾几<程吉老抚干以英石见遗层叠可爱报之以此 ...

  • 唐诗诗病举隅(30):联边

    何为"联边"?简而言之,联边就是一句诗中所有字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例如汉武帝刘彻的<柏梁诗>:"柱枅(jī)欂栌(bó lú)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quo ...

  • 唐诗诗病举隅(29):逐奇

    诗词创作到了一定的层次,因为不屑重复前人词字.往往另辟蹊径,遣词造句,常用难字和僻字,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结果"逐奇而失正",陷入了另一个泥潭而不能自拔.刘勰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

  • 唐诗诗病举隅(28):乱叠

    近体诗讲究避开重字,但对于叠字而言,却是个例外.据网络大数据分析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者的有二百篇,比如雎鸠"关关"之声:桃花"灼灼"之 ...

  • 唐诗诗病举隅(27):添足

    "添足"出自成语"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非但无益,反而不适.后喻多余其事,多此一举等.当代大家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补遗>中说道," ...

  • 唐诗诗病举隅(26):吃字

    "吃字"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或急切时把某个音节的字漏了过去,或与其他字词混淆发生新的合并现象.诗词创作中,束缚于字数,拘限于声律,有时不得不在词语上作一些省减,这就出现了"吃 ...